局勢透析篇(1 / 3)

那麼有個疑問:西夏是在定川寨之戰中被消耗到這地步的嗎?之前的三川口、好水川、河東路等戰爭,對黨項人一點影響都沒嗎?或者說隻有定川寨之戰後,李元昊才突然虛脫,覺得力不從心了?

絕不是!國力消耗是點滴形成的,正因是長久持續的下降,才造成沒法挽回的劣勢!那麼請問:李元昊在這種局麵下,為什麼還會再次開戰,在虛脫上再虛脫,消耗後再消耗,定要找死?

李元昊苦笑回答:我這麼做,完全是逼不得己!與這段時間裏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有關…

那麼在這段時間內,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1大宋重新分配西北邊疆防務職權。具體是韓琦知秦州、秦鳳路兵力2.7萬,範仲淹知慶州、環慶路兵力5萬,龐籍知延州,鄜延路兵力6.8萬,王沿知渭州,涇原路兵力7萬。

2西夏人的最大噩夢——宋朝修砦工程,就在這時開始了。先是宋朝國內西北四路之間連成一片,尤其以範仲淹和龐籍所在的環慶路、鄜延路最為典型。其中最重要一次修築就是15天內蓋出來的大順城。

這是範仲淹的功績,這件事最能體現出他對當時戰爭勝負的理解。很多人都在迷惑,號稱三百年間第一人的範仲淹在西北工作了四五年時間,沒見他打過什麼勝仗啊?甚至他也沒打過仗啊,那他那麼大名聲是怎麼來的?難道是一欺世盜名的騙子?

要知道範仲淹是大宋臣子,不是大唐的,針對己成熟定型的大宋的國防方針,你不能要求他像唐朝頂尖級將軍那樣去千裏奔襲,境外作戰,把異族敵人綁回長安。如定要強求,那就會變成韓琦。一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強悍書生。他的主戰本身沒錯。但事後就明白了,大宋朝的國防政策,使得任何人都別想以軍功冒升!哪怕是後來嶽飛、韓世忠等人,也隻能在北宋與南宋曆史銜接的過渡夾縫裏短暫地閃亮過…相信韓琦本身也明白了。好水川之戰後,他的性格還是那麼強硬好勝,但在軍事上,再沒之前的“鬥誌”了。

而範仲淹高明處就在於他從開始就理解到了宋朝國防政策的神髓。所謂“攻中有防,防中帶攻”具體就是修砦。這方式以前基本是用在國內,純防禦的。但隻要推廣向前,就變成了移動的長城…一步步向西夏境內擴建。每建一處,就形成了攻防一體的戰鬥體係,一步步蠶食掉西夏國土。這次大順城的修建,就是慶曆年間最大膽的一次修砦行動。

首先最重要一點就是它位置。它前身是慶州西北方的馬鋪寨,再向西北方前進一點點,就是後橋川。在宋夏戰爭最開始時,保安軍、承平砦之戰的尾聲,李元昊之所以緊急退兵,就是因他的後路後橋寨被宋軍洗劫…這就是大順城之所以險要的原因。它深深進入了西夏國境之內,說是建了個寨子,其實是越過國境,搶了一大片領土。且時刻把刀子頂在了黨項人脖子上。哪天高興。就直接捅出去…

於是這一年早春二月,範仲淹沒絲毫預兆,突然召集慶州府眾將,集合隊伍。跟他出城。當時沒人覺得驚訝,戰爭時期,帶兵出去巡邏一圈。是基本的日常行動。隻是這次走得遠了點,一路向東北方斜上前進,一直到了前敵位置,和西夏勢力接壤的柔遠寨還沒停下來。繼續往前走到敵占區後,大兵們才驚奇發現:前麵好大一堆老熟人啊!是範仲淹兒子範純佑和蕃族將領趙明。兩人各帶人馬守著小山一樣高的建築材料。這些大兵們立即就知道了自己使命。幹活吧,不僅和平時期,就算戰爭時期,也得當建築工…

15天,一座新城建起。爭分奪秒,蓋成後立即就迎來了敵人。西夏人急火攻心,怎麼?才幾天沒留神,這麼大個非法建築就蓋到家門口來了?這還了得?立即拔掉它!西夏集結了3萬騎兵來攻城,一陣混戰後,騎兵們在新城牆麵前撞得滿頭大包往回跑,這場麵真是激動人心,宋朝軍人們馬上就要去追。範仲淹卻攔住了他們:我們就是來築城的,現在目的完全達到,額外好處半點都不要!

看著是小心,甚至是懦弱。但稍微分析就會發現:大宋從大賤人的幽燕之役開始,直到現在在李元昊手下吃大虧,軍事上的白癡行為簡直一以貫之!而千篇一律的都是開始得利、然後猛追、突然中伏、大敗而回。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