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解析篇(2 / 3)

如給中書省老大“中書門下平章事”配備了個秘書副手——參知政事。給樞密院老大“樞密使”分的副手就更多——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僉書樞密院事。三司的老大“三司使”好些,手下有鹽鐵司(工商收入,兵器製造等)度支司(財政收支,糧食漕運等)戶部司(戶口,賦稅,榷酒等)。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注定了隻是個操心煩力的小角色。

精神繼續貫徹,向下到“路”一級。路的主管叫“轉運使”總管一路內的財賦動轉,最先是用它來收奪藩鎮的錢穀,可後來連它也要被懷疑,因時間稍長,轉運使不管名字叫什麼,它本身就又有了唐朝藩鎮的權力。於是才又有了“漕司(管錢。老大轉運使)憲司(管獄。老大提點刑獄使)倉司(管救災。老大提舉常平使)帥司(管兵。老大安撫使)”的設立,把轉運使的權力都分了。

下麵的州、府、縣等官就更不用說了,加派的“通判”是他們的克星,名義上是副手,可動不動就名目張膽地叫囂:我是監郡,朝廷就是命我來監督你的!

看到這,該明白趙匡胤的飯碗也不是那麼好端的了吧?但這還沒完,職能部門都設置好了,可對具體辦事官員得怎樣控製呢?趙匡胤顯示出的才華讓曆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結舌、望塵莫及:他來了個官、職、差三分離!

你當了官,不管這官名有多大,也不等於你就是個什麼官了。那隻是代表你到了什麼級別,可每月領多少錢回家。所以很貼切地叫“寄祿官”而職也沒什麼實際用處,隻是個榮譽頭銜。隻有當你被差遣了。很好!這樣你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職、又有了權…但也別高興,一切都是暫時的,隨時都會有位仁兄突然走過來告訴你可回家歇會了,我的差遣來了。於是你就得讓位,一切從頭開始,再次等待。

除此之外,宋朝還有審官院(考核京朝官)考課院(考核幕職和地方官)負責官吏考核,當時稱磨勘。一年一考,三考為一任。但要注意,不是考查你有什麼政績。而是查你有什麼過錯。隻要你不犯錯,就能升遷。怎麼樣?明白為什麼宋朝官員都老成持重了吧?

還有禦史台和之後劉娥設立的知諫院。宋朝的言官不像唐朝,唐朝是直接對皇上說話、給皇上挑錯。可在宋朝,你得背對皇帝,麵向同僚,認準你的主攻方向!且有各種硬性規定如規定每月至少要奏事一次,稱為“月課”如百日內無糾彈,即罷免降職或罰“辱台錢”而隻要敢於奏彈,無論實否。一律有賞!明白宋朝官員為什麼那麼敢說話、那麼不停說話了吧?

就這樣,趙匡胤才基本上完成了“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都收了”——大聖人朱熹語錄

可這還不夠。趙匡胤和趙普繼續給官職來了個疊床架屋、官上加官,把轉運使權力繼續在暗地裏分散了,最起碼沒監督管理權,這份權力派給了一叫“按察使”的官。於是就造成了轉動使名義上是地方老大。可沒人怕的現象。

範仲淹提議讓轉運使和按察使合而為一,把下屬各部門各官吏工作情況全麵向中央彙報,這樣看誰敢不服。敢不用心工作?

命令一下,人心振奮。不過最振奮的人還不是各路的轉運使大哥,而是開封城裏當時最有名的大才子歐陽修。這時他升官了,是知諫院院長,掌握了宋朝12的彈劾權。而掌握這份權力的過程,就是他畢生引以為傲的業績:呂夷簡下野後,他和蔡襄、餘靖等君子們同心協力,把呂夷簡例年來安插進兩府、兩製、禦史台、知諫院的同黨們都趕下了台。20多年汙垢一下都洗白,怎一爽字了得!

結果他愛幹淨就成了習性。9月仁宗皇帝開天章閣問策,10月九大條例開始實行,11月他就接連上書兩封:一是彈劾兩製官(翰林學士和知製誥)“今兩製之中,奸邪者未能盡去”還得繼續清洗。一是瞄準了由兩製官推薦的禦史台,掌管著宋朝另12彈劾權的同級部門“近年台官,無一人可稱者”沒一個人是合格的,不是當時,而是好多年!

很多年後,這兩封奏章被認為是慶曆年間最偉大瘋子歐陽修的開山之作,是他成為頂級君子、又同時把新政玩死的證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