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升官篇(1 / 3)

因狄青的堅持,關於儂智高下落,史書裏的標準說法是他從合江逃到了大理國。此後,就再沒這人的任何官方消息,他沒再出現過…

那麼怎樣證明儂智高死了沒有?那具穿金龍袍的屍體是否他本人?這都是永遠沒正解的謎。能證明的隻有一件事,就是狄青的忠實和真誠:我沒抓到他,也沒法證明他死了,那麼我就絕不冒領軍功!

兩廣捷報傳來,開封朝廷大喜。宰相龐籍薦狄青有功,賞賜。而對本已是節度使、樞密副使、宣徽南院使的狄青,仁宗皇帝要封狄青為樞密使或宰相,但此時龐籍卻出來力爭不可。於是2月13日,狄青的節度使前麵加上了‘護國’二字。

4月3日,狄青勝利班師還朝。仁宗皇帝再次在垂拱殿設宴,百官出席作陪,皇帝親自把盞斟酒,為狄大將軍慶功。11日,又在崇政殿觀看狄青指揮蕃落騎兵重演歸仁鋪破敵場麵,與此同時,皇帝又提出要為狄青議功。

議功自古以來隻有兩條:1升官。2賜錢。錢就不用說了,那在宋朝太常見,問題集中在官職上:如果升,怎樣升?這“副”字能否去掉?如去掉了,狄青將打破大宋朝的一項紀錄,除開國第一名將曹彬外,從沒任何武將能得到軍方第一把手、西府樞密使的職務!

現在狄青的議功由中書省的宰相們負責,此時的中書省內有1位宰相:龐籍,2位參知政事:劉沆、梁適。介紹梁適,這是位仁宗朝的典型官員。

首先,大宋建國93年,官場上早就形成了人脈體係。走這條路,在形式上沒科考中舉來得風光,但走得更快更穩。就如梁適。他父親是前翰林學士梁顥。父親死得很早,而梁適在很小時,就把父親遺作和他自己的文章一起呈交給當時的宋真宗。趙恒看了後說了句話“梁顥有子矣”就這一句話,梁適當官了,是秘書省的正字,一小科員。

名不見經傳,扔進人堆裏估計就找不著。但這就算有個台階了,梁適人生重要轉折點在他升任樞密直學士、延州知州時。他請了個假,說要回家鄉為父親修墓,路過開封城時。他進去了。

像這樣的人,走進開封城後,就有法見到皇帝。不說別的,他父親的當年同事們,此時已遍布國家各主管部門,隨便找誰,都能混進金鑾寶殿。他見到皇帝了,注意:史書裏說他“自言前為朋黨擠逐”也就說他自稱是被範仲淹、富弼、歐陽修那批新政君子給趕走的…這很重要,當時慶曆新政剛夭折。皇帝提起“君子們”就頭疼。突然出現一出身良好、外地實幹、性情平易、連被排擠出朝廷都默默無言的中青年幹部,是多不容易啊!國家需要人才,於是梁適被留下,當上了…別驚訝。子繼父業,是翰林學士!

帝國最高文士頭銜翰林學士,竟被一未經科考、不是進士的人當上。說來這就是個醜聞了,出身不對就算了。可這升官過程明顯是個貓膩,這讓禦史台人員非常憤怒,沒說的。大夥操家夥上,把這位嶄新出爐的“奸邪”打倒!

於是梁適就倒了,他被趕出京城,以侍讀學士身份到澶州當知州,後又轉到秦州。可別怕,這過程就是履曆,別管多丟臉,他曾當過國家兩製官員,且是兩製裏居於上位的翰林學士。在中國所有朝代裏,履曆都是個最正規名片,永遠比一個人的真實能力更讓官場信服…

梁適很快就又回到京城了,之後就當上了樞密副使。

這地位已經很高了,超過了他父親。但職位越高,**越高,升官會有個極限嗎?應該有,但現在還差了兩步:1樞密使是副的;2這是西府樞密院,不是東府中書省!

梁適於是再接再厲,在樞密副使位置上做出了兩件事:1張堯佐升官記,就在言官和皇帝兩邊水深火熱你死我活之際,梁適說了句話“台諫論事,職耳。堯佐恩實過,恐非所以全之”前半句把台諫官安撫了下,他們是很出格,可都在職責範圍內。後半句給皇帝也下了台階,您對張堯佐實在太好了,小心過分恩寵會招災惹事。兩邊都不得罪,更巧妙地同時站在了兩邊。既是好臣子,又是好同事(《宋史.梁適傳》裏說張堯佐那2個頭銜就是這樣被去掉的。一句乖巧的話,比包拯等人的冒死勸諫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