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不單行,就在他走向江西廬山,尋求心靈安慰時,他的老父親去世。蘇洵千裏奔喪,細思量12年間雙親故去,自己將近不惑,還是一事無成!某一天,他萬念俱灰,在父親靈前把自己這麼多年來寫的文章全扔進了火盆…曆史契機就在這時出現!隻有扔掉以往所有,才有新天地的豁然開朗!
蘇洵在守孝期間百無聊賴,把家中所藏的幾千卷古書都博覽一遍。那些書是中華民族自遠古以來一脈相承,從無間斷的文明之光。而自唐朝的韓柳去世,己200餘年了,戰亂頻仍,再沒哪位大家能重振漢文聲威、這點光束眼看就要熄滅…
200餘年的空白和期待,有些人在繁華世間聲名顯赫地追尋著,如歐陽修。也有人在西陲一隅默默地若有所思,如蘇洵。拋去功名牽絆,他返璞歸真,同樣沿著這條路向前走,他注定了會和歐陽修殊途同歸。隻是他這條路走得太慢,太累,太沉默了!
從39歲至46歲,蘇洵終於盼到了人生的一線曙光。他不再想著進京。京城卻終於有位名人來到了西蜀。此人成長經曆與蘇洵有些相似,這就注定了他們會有共同語言。
這時的蘇洵和從前完全判若兩人,年輕時的跳脫浮燥,變得深沉寡言,當時滿腹的應試文體,換作了對世間萬物的認識、見解及解決的辦法。他成了位大儒。所謂大儒,不僅要精通百典,更要自成一家,向內可自省己身,向外可為天下排憂解難。以這樣見識和胸懷寫出的文章。才是自孔子始,至韓愈興的中華儒家的正宗體係!1053年前後,蘇洵建立起了自己的學術體係,他一生中最重要幾篇文章都己寫成。但地處邊疆,無人問津,眼看就要老死鄉裏,默默無聞終生。但別忙!外麵的世界很精彩,突然間刀兵四起,烽火連連!儂智高造反了!之後整個南方都傳頌著鬼麵元帥狄青的威名。一戰成功,飛越天險,威名一直到南宋亡國都有人懷念…
可請問:有誰能把這樣的大事和一四川眉山地區的鄉巴佬聯係起來呢?事情就是這麼奇妙,這居然是蘇洵的春天!儂智高逃到了大理。之後就有傳言:他會再打回來,其突破口就是與大理國鄰近的四川!一傳十十傳百,最後連開封城裏大佬們都坐不住了,除從陝西調重兵向四川集結外。還派去了位能人:前三司使張方平!
張方平,這人做官做到了兩府之下的計相,卻不是進士出身。要說學問從哪來?那比蘇洵可強了太多。據說兩宋文人大排名。如以聰明強記為標準,他名列第二。隻比蘇洵那個兒子、不出世的大天才蘇軾稍遜一點點!他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曾向人借“三史”10天即歸還,裏邊每一句話都能牢牢記住。至於為什麼這麼強?也是迫不得己。他家太窮了,生活都成問題,想讀書隻能去借,現實逼得他必須又快又牢記住…
現在,張方平把四川的局勢穩住,軍政兩手抓之後,還重視文化,是他發掘出了蘇洵,且替蘇洵鋪設了條通往帝都開封的路…
張方平給歐陽修寫了封信。這封信非同小可,據考證這是張、歐陽2人間僅有的幾封信之一,他倆本是冤家死對頭!
張方平當年是呂夷簡親信,歐陽修是範仲淹的朋黨,幾十年間鬥得手段用盡,你死我活,但隻要回歸到文學上,他們就又變成了謙謙君子,古道熱腸。這點是後來的神宗、哲宗、徽宗朝的文臣們所不能比的。
蘇洵在兩年後離開眉山,來到了京城。這是他第三次進京了,此番不比往常,他幾乎立即就變成了一奇跡。短時間內,他和京城裏頂級官員、名臣都建立了聯係。如歐陽修、餘靖、田況、文彥博、韓琦、富弼等人,都收到了他的文章和信件。
無一例外的,大家都喜歡他的文章,卻對他的人苦笑搖頭。
蘇洵很納悶,難道是自己做錯了嗎?回頭細想,他來京城是有目的的,儒家是入世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看到了現實中宋朝各種問題,想要為天下人實實在在的做些事,這些想法,甚至解決辦法都在文章和信件裏表達清楚了。那為什麼朝廷裏的名人們不理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