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成長篇(1 / 3)

嘉佑2年(1057)1月,大宋文人們的曠世盛典——又一屆科舉考試開始!中國曆史上科舉無數,但這一屆無與倫比!中國文學史上盛稱“唐宋八大家”唐二宋六,而宋朝的這6人中,有5人在這一屆科舉中彙聚,數遍中華曆史,隻此一份,空前絕後!還剩下的那一位,其實當時也在京城中。隻是他為人太特立獨行了,不跟這些凡夫俗子們一起玩…

拋開他,另5個人以主考官歐陽修為首,曆史選擇了他來繼唐朝的韓愈之後,進行大宋文壇的古文運動!

在這次科舉前,全天下的文人墨客都以講究詞藻為能事,誰會修飾,誰就是大家!這樣的文章中全都是些講究到了極點的險韻、怪字,大家爭奇鬥豔,看誰能玩出從所未見的花活兒…至於文章宗旨,這世界上為什麼會出現文章這種終極問題,就沒人在乎了。歐陽修身為當時的文章大家,他非常憤怒!他一直在倡導要恢複古文!像古人那樣,文章的第一要務是要把事說清楚!得與國家有利、與民風有益。文章絕不是時裝秀、科舉考試也不是t型台,這是要傳頌萬代的,不是僅僅一時的敲門磚!

6日,他抱著這樣的想法走進了貢院,尋找著符合自己要求的舉子,他找到了。這真是個異數,茫茫神州幅員萬裏,宋朝開國己百年,文教之盛,是自有文字以來從所未有的,可能和歐陽修心靈相通的人,居然在辟遠邊陲的西鄙之地——四川境內。四川在當時是地道的老少邊窮地區。數遍整個四川,在這次科舉前,隻出過2個進士。

一個在宋真宗天禧年間,是位姓孫的中舉。另一位出在宋仁宗1024年,他姓蘇,叫蘇煥。眉山人氏。就在這一年,眉山當地歡慶新舉人產生時,有一個17歲少年變得沉默。他就是蘇煥的三弟:蘇洵。

此前歲月裏,玩就是蘇洵生活的全部。這時他被震撼了!二哥的榮耀、父親的笑臉,讓他心中的一些東西覺醒,功名,原來是這樣的東西嗎?他開始重新讀書了。注意是重新!這人的聰明才智不容置疑,但就是玩心大,隻此一點,就鑄就了他一生的鬱悶。

17歲時發奮讀書。蘇洵是真的努力了。3年後,下一屆科舉開始,他一次性通過了鄉試,沿哥哥走過的道路,向傳說中的繁華帝都前進。這時他深信:世界是他的,功名是他的,一切都是他的。但結果:他落榜了…

當時他隻是覺得有點沮喪,或有點驚訝,為什麼沒考上呢?可沒有半點悲哀。他知自己還很年輕。不過才20歲,再考就是了。我這麼聰明,肯定會成功的。於是他輕裝返回家鄉,回程路上。他順便飽覽了大地山川、湖海汪洋。他眼界開闊了,胸襟變得寬廣…悲哀也在這時悄悄降臨…

他讀意是為了功名,這點從始至終都貫穿了他一生。可他的性格卻在另一條軌道上。他精力充沛、性格倔強,且膽子超大。這幾樣素質凝結在一個人身上。就注定了他不會乖乖聽話。尤其不會聽那些他認為不如自己的那些人的話。

這時蘇洵20歲了,此前隻是個朦朧中的少年,他深信。死記硬背,為功名不顧一切。如能在這一屆考中,他就會沿富貴之路順利往下走。可他沒考中,重新回到了天地自然之間,這就不好說了,他心靈在成長,學識在按著他天性,在選擇性的積累。再不是別人教他怎樣,他就怎樣的局麵了!

這是他個人的不幸,卻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學史的幸運。曆史可證明:每一個非凡人物的成長,都有他自我覺醒、自我完善的過程!

蘇洵一路漫步回川,他看到了劍門以外的世界,也有了人生的首次挫折,這些都讓他心靈起了變化。他厭煩了,那些用來考功名的聲律、默義等等“學問”再也引不起他興趣。他成了當地一個怪人,年輕輕輕,不務農、不經商,也不讀書,大部分時間他遊山玩水,登臨湖海,若有所思。如不是他在這段時間裏結婚了的話,就真像一世外散仙了。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好幾年,好日子終於到頭了。他媽媽突發急病,醫治無效去世。蘇洵痛苦悲哀,他決定要給母親以榮耀,於是迫不及待抓起當年扔下的。功名!無論如何要快速得到功名!

從這時起,他27歲,到39歲,共12年,他夜以繼日,發奮苦讀。《三字經》裏說他“蘇老洵,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12年間他兩次進京趕考,都躊躇滿誌而去,失魂落魄而歸。他搞不懂為什麼?他看不上的那些人都能高榜得中,自己卻一再蹉跎?39歲那年,再次科舉不中,他抑鬱滿胸,無可排解,再次走向了山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