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蘇氏兄弟們是幸運的,比他們父親幸運太多了。蘇洵之所以總落榜,除聲律外,最大原因是文章的底蘊和之前的科舉標準有嚴重不合拍。而作為他教出的兩個兒子,如還是遇上之前的考官們,想想結果是怎樣的?
這就是這屆科舉的重要性和幸運點了。如沒歐陽修,就沒三蘇的名揚天下。而三蘇不來,歐陽修恐也沒法裝點起文學盛世的門麵。而他要改變天下學子文風,就更是一句笑談了。1057年1月是三蘇的幸運月,蘇軾、蘇轍都順利通過了會試,就等著殿試時大顯身手了!
這一次的殿試,林希的奪魁呼聲最高。此前他已連奪了開封府試第一(解元)和會試第一(會元)大家正盼著他殿試第一,高中狀元,書寫宋朝曆史上連中三元的神話。仁宗皇帝也屬意於他,親臨試場,並派貼身太監在林希身邊,一待其寫完即呈送禦覽。當年殿試的題目是《民監賦》林希開頭兩句是“天監不遠,民心可知”仁宗看了卷子很不高興,冷冷的交給考官。考官們一看,這明顯帶有警告統治者的意味,難怪皇上不高興。考官們由此特別注意每份卷子的開頭兩句,免得再讓皇上不高興。找來找去,發現章衡的卷子“運啟元聖,天臨兆民”估計這兩句皇上會喜歡?便將這卷子呈了上去。仁宗看後果然高興,雖嘴上說“朕怎麼敢當”但章衡依舊憑借這兩句,在3月11日的殿試中奪得了狀元!
同時,自這一屆科舉之後,宋仁宗下旨:此後凡是通過會試、進入殿試的貢士們全部不再黜落,統統賜以進士或同進士出身。這樣一來,大宋文風更盛、天下學子心向科舉之心更盛…
8月,歐陽修上疏建議宋仁宗在趙姓宗室中選賢才收為養子,以備他年繼統…
12月27日,大契丹太皇太後蕭褥斤駕崩。如沒這個狹隘的女人偏愛小兒子,就不會有日後的耶律重元之亂、耶律乙辛專權、遼道宗殺妻滅子的大悲劇、當然也不會有完顏阿骨打在白山黑水間的崛起…
嘉祐3年(1058)耶律洪基以宗室公主嫁吐蕃讚普唃廝羅之子董氈為妻。5月,西夏軍大舉進攻青唐城,為唃廝羅所敗。
6月7日,要為之前的強硬買單。文彥博罷相、賈昌朝罷樞密使。韓琦由樞密使升任宰相。韓相公從這時起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他強硬得比文彥博還要強硬,溫文得僅次於另一位宰相富弼,一真正適應官場的特殊動物誕生了。宋庠和原樞密副使田況升樞密使。禦史中丞張昪為樞密副使。
11日,因張昪升官,禦史台老大無人,開封府包拯重操舊業,任禦史中丞。歐陽修則改任開封府尹,史稱其蕭規曹隨,一切都按包拯定下的製度。但我實在懷疑:僅僅一年半的在任時間,包拯能對開封府的製度改革到何種程度?
真禦史包拯。他就是立太子這“帝國最重大事件”中出場的第三位大人物。
包拯直接去見仁宗,隻見他站到皇帝麵前,仁宗下意識地就向後閃臉。沒辦法,當年張堯佐升官記裏,為把張氏集團搞垮,包拯把唾沫都噴到仁宗皇帝臉上了,這麼大威力實在讓誰都沒法忘。
包拯的具體方式也就是噴著唾沫背書,關於太子的重要性,他是國家根本。是未來希望,全體國民幸福全都係在他身上…這些真是老生常談,沒完沒了的談。哪位大臣上書都是這一套,皇帝沒記錯的話。前麵範鎮都強調過19遍了!
可皇帝還得聽,但怒火也在升騰!終於轉化成4個字“卿欲立誰”這四字一出口,相信絕大多數朝臣都隻有跪倒認罪的份。臣子想立太子,那不是造反是什麼?但包拯卻不在乎。據考證。包拯的臉絕不是一大大的黑色球體外加正當中一白色的月牙,他是個非常儒雅、稍顯清瘦、白麵長須的古代標準男士。這時他把臉上表情都抹掉,變得非常正規。平靜地回答:陛下這樣問,是懷疑臣。臣年近70,沒兒子,根本談不到日後利益。之所以談這事,完全是為宗廟社稷考慮。您仔細想,我說的是不是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