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他媽媽程氏生他時曾夢到了一俊俏和尚,向她頑皮地眨眼微笑:媽媽,我做你兒子好嗎?蘇軾由此誕生,這也是他後來一生中都喜歡與和尚為伍的一大原因吧?稍微長大,他父親把他和弟弟蘇轍送進眉山當地一座道觀裏,跟道士張易簡讀書,主要學的是聲律。這是個關鍵點,是蘇軾的造化,更是中國人的幸運。就是聲律學的重要。它對蘇家人的影響,可說成也聲律,敗也聲律。
聲律就是作詩賦詞的技術。一讀書人,怎能不會作詩呢?但就是這樣的尷尬,老蘇就倒在了這上麵。他什麼都強,就是不會作詩!每次科舉都是勉勉強強湊數交上去,其結果自然是被考官扔進廢紙簍。蘇軾就不同!他聲律功力睥睨千古,傲視當代!宋詞隻要流傳一天,就永遠會有人記得眉山蘇軾!
這就從蘇洵有自知之明,把兒子送給別人來啟蒙有關。不然蘇軾和蘇轍就又是兩位大儒,而不是坡仙與宰相了。不過不管是什麼,他們都得先跟著同學們一起邁進貢院大門,吃幾天考生飯再說!
科舉在大家印象裏,估計就是在座像監獄般的高牆內,排列著像一排排進口豬舍一樣的低矮小房間,沒窗戶、沒大門,隻有一張床、一張桌,唯一出口就是標準的鐵柵欄,走進來就上鎖,每天隻會遞進來些吃的喝的。除此之外,嚴防煙火,因就算有火災地震了,這道鐵門都得到交卷時才能開!
基本上也就是這樣,在宋代較特殊的就是時間和一些“彌封製”“謄錄製”“鎖院製”“隔簾製”的製度。
如主考官歐陽修就得在貢院裏至少呆上50天之久。為什麼?請看他工作量。他得出題,還要閱卷。每屆至少一兩千名考生,每個考生都有聲律、墨義等各種答卷,都得由專人抄寫,讓字跡不可辨認。光這一項工作,得多少工時才能完成?所以說考試嘛,不僅考學生,更是折騰老師。而折騰,就更是宋代科舉的一大特色!
印象裏,考生們不許走動,隻能在自己小屋子裏一直憋著寫字,直到交卷。可宋代不這樣,如某考生在答卷時有疑問,不光是對題目的疑問。就算自己學識哪處叫不準了,都可去請教主考官。這叫做“扣簾”歐陽修在這一屆裏就被“扣”了,扣得他瞠目結舌,終身難忘!
那時是黃昏,歐陽修己是半百的人了,一介書生,既是近視眼,更有糖尿病(史書記載),累得實在懶得動彈。可一考生“扣”過來了——學生打算在文章中引用堯舜的典故,但不知堯舜是1個人呢還是2個人?請先生指教!
歐陽修目瞪口呆。這就是通過鄉試的大宋學子們的功夫?更絕的是:都這樣了,那個考生還在簾外畢恭畢敬等著。
歐陽修想了想,很正經地回答“這個…嗯。是有點難度,我看你還是別用了吧”
到閱卷時,樂子就更多。如某位考生大作裏有這樣詞句“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意思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幾分,可有必要在說事論理的文章裏,玩這樣的詞句遊戲嗎?歐陽修這次存心尋這人的開心。給了6個字評語“秀才刺,試官刷”然後用大紅朱筆從頭到尾像刷牆似的抹了個全紅,有個名目叫“紅勒帛”再批上“大紕繆”3字,貼到外麵大牆示眾,以儆效尤!
終於,歐陽修砍掉了絕大多數“優秀”考生,也把人都得罪了。3年才有一次科舉,大家都是按老規矩老要求來複習的,你憑什麼這樣難為人啊!考生們想不通,發榜之日在大街上就把歐陽修給攔住了,那情形就像如今的農民工找黑心工頭要債一樣,汙言穢語,推搡叫罵。要不是當天遇上了巡街禁軍,估計歐陽大才子就得進醫院。就這樣,他回家後,院子裏還被扔進了一大堆一大堆的問候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