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議之爭篇 下(1 / 3)

這一係列動作做下來後,宋朝台諫官基本就沒人了。仁宗朝,禦史台方麵大概經常保持在20人左右,後期減員也能有10多人,現在老大病死,沒人接替,手下禦史原有5人,除去出使遼國的3個,隻存活下來2個。

知諫院方麵更慘,老大司馬光走了,也沒人接替,他手下原來隻有1個官員,現在也被派去大契丹當了使者。堂堂大宋知諫院名存實亡。

整個台諫部門,隻剩下了3個人:呂誨、範純仁、呂大防。

這3個人以後都是威名赫赫的大佬,不過這時還隻是官場上的小蒼蠅。名義上是能彈劾宰相的言官,實際上沒資曆,說話都沒分量…

3個言官以呂誨為首,10月17日上奏請求增加台諫官人數。於是19日,邵必被任命為知諫院老大。月底,彭思永被任命為禦史台老大。

12月9日,耶律仁先被耶律乙辛排擠出朝廷,去任幽州留守、改封晉王。

本年底,呂誨再次抓到一機會:冬至日大朝會。他當眾要求再次召集兩府、兩製大臣合議濮王名分。且他把矛頭直接對準當朝首相韓琦。呂誨把韓琦上位以來的所作所為總結了下,最後歸納成一對比“觀韓琦之才,未如霍光、李德裕、丁謂、曹利用,而驕恣之色過之”

上麵列出的這4個人名,都是各朝代裏廢過皇帝、欺過太後、迫害同僚、人神共憤的角色。韓琦的貢獻遠不如他們,討厭的程度卻大大超過!呂誨建議罷免韓琦的首相職位,貶出京城到外地當官!

彈劾奏章交上去了,再次石沉大海…

治平3年(1066)1月18日,遼道宗耶律洪基將祖父遼聖宗耶律隆緒的大契丹國號再次改回大遼。

呂誨、範純仁、呂大防3位言官終於做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聯名彈劾全體宰執,把中書省裏每一個大佬的錯誤都公開羅列出來:

歐陽修“首開邪議,妄引經據,以枉道悅人主。以近利負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號,將陷陛下於過舉之譏…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棄”

韓琦“初不深慮,固欲飾非,傅會其辭。庇惡遂非,沮抑公議”

至於曾公亮、趙概?他倆的罪名是不作為。總而言之,這批宰執人員是“豺狼當路,奸邪在朝”應全體罷免!像歐陽修這樣的首惡更應扔進大獄,嚴重處理!

麵對這樣的指責。誰也沒法再沉默了。當年呂夷簡,甚至丁謂,哪個得到過“豺狼”的封號?韓琦和歐陽修哪受得了?第一時間反擊,和言官們掐成了一片…

拋開大宋官場的吵架,探討一終極問題:臣子們鬧到了這種地步,除三五宰執外,沒任何人讚同趙允讓的“皇考”身份,那為什麼宋英宗趙曙還要這麼固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呢?這不能用什麼“為生父爭名分”“講孝道有什麼不對”之類的廢話來解釋。趙曙這樣的固執是別有原因的。那是他們父子兩代一直深埋心底,不敢對外人透一點口風,越埋越深、越深越痛的一段心事!

趙允讓、趙曙兩父子有一共同點,趙曙的人生經曆我們都知道了。他因仁宗無子。幼年時曾入宮,以皇子身份教養。這在他心靈深處正成長階段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我曾是皇位繼承人!隻要不出意外,以後這座花花世界錦繡的江山,就都是我的!他等到了。果然沒意外,仁宗3個親生兒子都死了…可他父親趙允讓就沒他這麼幸運,趙允讓其實是趙曙命運的翻版。兩人在開始階段竟如出一轍!

趙允讓在仁宗出生前,也曾以皇子身份進入皇宮被當時的宋真宗趙恒寄養,隻是千不該萬不該,劉娥居然用一個宮女“狸貓換太子”給真宗皇帝生出了親生兒子!

美夢落空,多大的打擊!再到後來,這樣的悲劇差點就在趙曙身上重演!當年的張貴妃一心給仁宗生出皇子,怎會留著趙曙這禍胎在身邊,把他給趕出來了!之後20多年漫長歲月裏,趙允讓父子一直活在熱切地期盼和巨大失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