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議之爭篇 上(1 / 3)

即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反常事?從他被選為皇太子時的玩命拒絕,到他即位當天的逃跑失神,再到仁宗葬禮上的不孝行為,直到現在大封親信,還有即將到來的英宗朝第一大事…這一係列事情的幕後原因,就是一切事情的原發點。它馬上就要揭曉了,從趙曙的終極心願開始…

大封親信後,趙曙想到了自己最親最近的那個人——他的親生父親、濮王趙允讓。現在他是皇帝了,名爵封號,都由他隨心所欲。一區區王爵:濮安懿王?怎能表達他對生父的敬愛和留戀呢?

4月9日,他下旨命禮部、及待製以上所有官員:集體討論他父親、兩位正夫人王氏、韓氏,及他生母仙遊縣君任氏的名分!英宗朝的第一大事:濮議之爭終於拉開序幕!首先要肯定:這命令本身沒錯,身份水漲船高,兒子成了皇帝,親生父母們自然也都要有個說法。問題矛盾點集中在到底要怎樣拔高、拔高到什麼地步?

縱觀中國曆史,類似的事情一共發生過3起:西漢哀帝時、北宋英宗時、明嘉靖時,都是繼位為帝的兒子給自己沒有皇帝身份的親生父親議名分的事。事實上,這樣的事情的確也不常發生,因它要有一起碼條件:先帝不僅沒兒子、還要沒親兄弟(也就是說:先先帝也隻能有先帝1個兒子),隻能傳位給遠支的宗親。如漢惠帝沒兒子卻有弟弟漢文帝繼位、唐中宗兒子被廢後弟弟唐睿宗繼位、明天啟帝沒兒子但有弟弟崇禎帝…就都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

富弼很悲哀的發現:絕對的權力果然帶來了絕對的腐化。趙曙、韓琦,與之前相比,簡直已判若兩人。

之前的趙曙多麼克己守禮、淡泊名利。他在進宮前曾有件事廣為流傳,給他競選成功拉了很多印象分。那是他父親剛死時,共28個兒子,分家產時,他什麼都不要,最後勉強留下了條金腰帶。價值50萬貫。後來因某件事急著用錢,托人去變賣,結果那人一時疏忽,居然給弄丟了。那人嚇壞了,跑來請罪,趙曙卻一笑了之:丟了?那就算了…胸懷博大,瀟灑磊落!可現在當上皇帝怎就這麼多毛病了呢?

之前的韓琦更沒話說,戰場、官場,哪一點都叫得響,人雖強硬了些。但從沒小人過。但現在做出的這些事…

麵對現狀,富弼做出一決定,他決心隱退!相信如仁宗在朝,他不會對韓琦退讓,會決心對抗,韓琦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再怎麼樣,韓琦比的上當年的大契丹皇帝耶律宗真?於富弼而言,有什麼好怕的?可惜現在已是英宗在位,皇帝和韓琦都己失去了理智!

關於富弼的這決定。有人不同意。認為對惡勢力的退讓,也是對光明和公理的犯罪!但退讓也是種勇氣,富弼看清了趙曙和韓琦的真麵目。離開,是對他本人、也是對當時朝局的最好選擇!

從去年冬天開始。富弼就以足疾抱病在家。並連上20餘道奏章來辭官。宋英宗雖不許,但樞密院也不能沒人主持大局。於是5月25日,宰相韓琦、曾公亮2人暫兼樞密院公事。

對於討論濮安懿王趙允讓的身份之事,翰林學士王珪等都不敢做這出頭鳥。唯有天章閣待製、曆史大師司馬光。談古論今上了一奏章。以大師的曆史功底,這篇奏章應無可挑剔了?哪能呦!否則這‘英宗朝第一大事’未免也太簡單了?當王珪在6月21日將司馬光和他本人的意見,即趙允讓追封高官、大國。三位夫人並封為太夫人。上報中書省後。馬上便被駁回!宰相們挑出了毛病:官職隻是官職,我們現在真正要議論的是濮王趙允讓與現任皇帝趙曙之間的關係,這才是最重要的!

從血緣關係上說,趙曙毫無疑問是趙允讓的親生兒子。可如在官方文件上承認了這一點,就會造成趙允讓和先帝趙禎的並列、成了皇考(先帝)?宋朝平空多出了一皇帝?

這事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可每一個人又都遮遮掩掩,不管讚成還是反對,都口是心非。因這件事的後果比天還大!這時就要說明一點,身為千年後的現代人,我們對“名份”“名節”這種詞彙己相當地不感冒了,隻有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這類實際問題才能讓我們敏感。對此我們要辯證地來審視,因什麼都是相對的。對我們來說,宋朝的“濮議之爭”很幼稚?但我們不能嘲笑宋朝人當時的激動,而應承認他們對是非對錯的認知與堅持,這是一長久存在、力圖振作的民族所必不可少的素質,是應讚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