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曙胡鬧篇(1 / 2)

事實證明:陸銑的懷柔功夫做的很好。因史書記載“交趾大恐,因遣使朝貢,辭禮滋益恭”

接下來要說的是已變得隨心所欲、朝野上下再也沒人能阻止他的趙曙先生開始做的一些非常絕妙的事:

他就像玩一樣,拿國家頂級官銜都當玩具。翰林學士王疇,官做到這位置,文采是不必說了,王疇難得的是口才也非常棒。某天晚上,他和趙曙偶然閑聊了起來,沒想到聊的是非常投機。

趙曙很高興,沒幾天的12月15日突然任命王疇做樞密副使。一般來說,翰林學士是兩製官,從兩製進兩府,很合乎邏輯,沒問題…但具體到王疇身上,問題就很大。

宋朝有規矩,無論誰出任兩府宰執,必須得有在外地做省長以上領導的經曆。一來這會讓宰執人選有毒麗處理事務經驗。二來是防止那些總賴在京城裏享福,資格熬到一定程度的官場老油條們混進最高權力機構。

而這位王翰林就正是地道的官場老油條,從登科後一直35年沒離開過開封城,在人間天堂裏過日子,哪知為政的艱難、百姓的苦楚?

眼看著出錯,好在當天值班寫詔書的知製誥錢公輔是明白人,知製誥是兩製官,有權力“封還詞頭”詞頭,是未生效的皇帝任命,隻有兩製官動筆按詞頭寫成正規詔書後,任命才會生效。而兩製官一旦覺得這任命不妥,他有權把詞頭封還,拒寫詔書,終止任命程序!這是宋朝政府一非常開明、也非常英明的政策。為的就是製約皇權,防止濫用。具體來說,就是防止趙曙這樣的二杆子行為。不過二杆子之所是二杆子,其原因就是有個少根弦的腦袋。

趙曙居然抓狂了!他也不想想在他之前100多年間被封還的詞頭不計其數,從根本上講這是兩製官在認真工作。對他這皇帝負責。可他的認為卻是:這是他親政以來第一次任命兩府官員,就被駁回了,實在沒麵子!

16日,他命令把錢公輔貶官,知製誥不要做了,到滁州去當團練副使。不料這詞頭發下去,又被另一位知製誥祖無擇給封還了。這懲罰太重,根本不合規矩!

趙曙快氣瘋了,他感覺自己嚴重地被大臣們鄙視了。為挽回影響、增強威望,他決定把祖無擇一塊貶官。都滾得遠遠的!

很可惜,這命令也沒能實現,他親愛的首相大人韓琦趕了過來,悄悄告訴他:這麼搞簡直就是不著調,皇帝不是這樣當的!

趙曙冷靜了些,畢竟韓琦是他最信得過的人。但必須還得懲罰!17日,錢公輔定要貶到外地。祖無擇嘛…知製誥繼續當,罰銅30斤。這事告一段落,通過這件事。大臣們心裏稍微對趙曙摸到了點底。覺得他是個情緒大於理智的人?

那就好辦了,隻要過幾天緩一緩,氣消了也就好辦了?幾天後,龍圖閣直學士盧士宗認為時機成熟了。那天他到便殿彙報審刑院工作,發現皇帝的情緒非常好。於是他委婉提出了大家對錢公輔被貶到外地的看法:真是有些太重了,您是不是重新考慮下?

趙曙當天看著他什麼話也沒說,錢公輔仍被貶。1年後,盧士宗被貶廣德軍…

這麼點破事,過了一年居然還念念不忘。真讓人很驚奇…

治平2年(1065)1月1日,出生才6年多的、大契丹有史以來的最天才兒童耶律浚被立為皇太子。而耶律浚的文武全才、英姿勃發、瀟灑風流…這一切都讓大遼第一奸臣耶律乙辛惶惶不安…

其實,錢公輔、盧士宗己很幸運了。有個人基本上沒犯什麼事,卻也被貶出京城,到杭州去當地方官:慶曆名臣、大才子蔡襄。

蔡襄當時是三司使,他的作風很溫和,除早年的《四賢一不孝》詩外,基本不顯山露水。是那種默默做事、本份做人的好同誌。可不知為什麼,宋英宗從即位開始就極端討厭他,隔三差五就要敲打一番…

某次蔡襄請了一天假,話說請一天假有什麼大不了的?可趙曙火了,當場發飆:三司掌管天下錢糧,事務繁多,蔡襄近十天來請了四次假,何不用別人?請假的後果居然是丟官罷職…韓琦、歐陽修忙走了過來,蔡襄是他們老朋友,說什麼也得保一下?

韓琦說:三司近年來辦事沒失誤,罷職無名。況且這時要找一才識比蔡襄更好的,也沒人選…趙曙仍繃緊了臉,連韓琦麵子都不給了。

歐陽修選擇動之以情,說蔡襄請假是為盡孝。他媽媽80多歲、近來多病,他沒法不照顧。況且蔡襄隻請朝假,不誤起居,公事更沒耽誤過,罷免實在不應該?

趙曙勉強不再追究。但大臣們驚奇地發現:打擊蔡襄就成皇帝的主要工作了。從那次起,時不時地皇上就會關注下三司的工作、變著法地找茬,總之定要把蔡襄趕下台!

情況嚴重,幾個慶曆老夥伴私下聚在一起問:蔡襄你到底幹了什麼,把皇上惹成這樣?蔡襄努力回憶,可就想不起來:我真的冤啊!沒事惹皇上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