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辯論篇(3 / 3)

29日,大遼遣使冊封李秉常為西夏國王。

12月12日,大宋給李秉常下詔:隻要你重新稱臣上誓表,我們就會對你進行冊封、且把綏州還給你、還有歲賜也照舊。所以:你快把誓表交上來吧!讓我們大宋得有麵子…

本年,在宋神宗剛剛登基第一時間“求言”、在當時眾多頂級大佬們的發言裏,有一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也寫過篇奏章,從此開啟了北宋史上一段最有爭議、也最為輝煌的軍事傳奇!

宋朝軍人如要排名的話,第一人毫無爭議,自然是嶽飛!但具體到北宋,有人說是曹彬、有人說是潘美、有人說是狄青、有人說是郭逵,甚至還有人說是趙匡胤。

但事實上,北宋還有一人,戰績彪炳史冊,悲情之處更遠在狄青之上。甚至被曆代寫史的士大夫階層有選擇地忘記!他的名字叫王韶!

王韶出身,走的是條宋朝正統之路。他考中了進士,當上了一小官,他很求上進,接下來參加了製科試,可惜這一次他落榜了。就在這時,他做出了一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堪稱官場不著調行為的經典。

他棄官不做、出去旅遊了。而看他選擇的路線,就讓人懷疑他是不是腦筋壞掉了。身為南方人,他居然跑到了陝西去。當時很多人都在猜想:這是不是考試不中、升官不成後心理變態,虐待自己找平衡?n年後,那些人目瞪口呆,他們親身印證了一句話——燕雀焉知鴻鵠之誌!

王韶在西北邊疆一個人遊蕩,時刻關注著吐蕃、西夏、羌等異族動態,這是命運的安排,當宋朝換上位年輕氣盛、誌向遠大的皇帝宋神宗時,西北邊疆上也恰巧局勢動蕩,孕育著一場即將重新洗牌、確立誰大誰小的風暴。

在這時,王韶把他觀察到的情況寫成了封奏章,呈交給宋神宗。這封奏章名叫《平戎策》,在曆史中地位相當高,有人說和諸葛亮《隆中對》差不多。三國時諸葛孔明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王韶則當時遊離於官場之外,卻把國際大事看得清楚明白。兩者身份、事情難度都很像。再看意義,《隆中對》確立了蜀漢帝國的發展方向:占荊奪益,分兵北伐取天下。算得非常準,隻是最後一環上關羽壞事,讓《隆中對》的最終設定無法完成。而王韶《平戎策》規定了宋朝在神宗年間的發展方向,其意義也直接影響到後來哲宗、徽宗幾十年間,北宋朝每一位皇didu把它當作金科玉律來奉行。不管王韶本人的待遇怎樣,他指出的戰爭方向一直都在進行中,哪怕是在北宋滅亡的前夕…

在這意義上,《平戎策》改變了宋朝乃至全體漢人命運,它的意義又怎能是內戰性質的《隆中對》所能比?但說來說去,它就是不被承認的!充其量,人們把它和五代柴榮時期的王樸的《平邊策》相提並論…

隻是局部一點小分爭嘛,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問為什麼?原因很簡單,王韶是新黨,在宋史裏絕不止他一個人,王安石身邊所有人,隻要和新黨粘邊,就都是小人、卑鄙、陰險、生事的代名詞…

好了,下麵我們來看下《平戎策》裏到底寫了些什麼?《平戎策》共3篇,它論述的主題根源於一個現狀——吐蕃河湟部的分裂。

河湟吐蕃讚普唃斯囉生前和兩個兒子失和,磨氈角、瞎氈分別出走宗哥城、龕穀,吐蕃實力大損。唃斯囉本人在1065年病死後,繼任的是他的三子董氈。局麵亂上加亂。

董氈隻擁有黃河以北的河湟之地,是一相當勉強的讚普,他無力收服兩個分裂出去的哥哥,要等到大哥磨氈角死後才能把其部屬收編。至於二哥瞎氈,他沒任何辦法,瞎氈死後,其子木征徹底毒麗,占據河湟部的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