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卿出身官吏世家。宋史裏說他在京城裏和王安石偶然見麵,兩人談論經文,非常投機,就此進入變法集團。以此證明:王安石簡直就是饑不擇食,哪怕從不認識,隻要稍微投緣,就會結成死黨。至於曆史真相,就被宋史選擇性的失明了。隻因那個人是“君子”
可惜在歐陽修自己的文集裏露了餡,有篇《舉惠卿充館職劄子》,歐陽修在裏麵說呂惠卿是“材識明敏,文藝優通,好古飭躬,可謂端雅之士”私下裏更在很早前,就給王安石寫過私人信件推薦。當時王安石是常州知州,呂惠卿是州府裏一普通屬吏,歐陽修信裏極力稱讚呂惠卿,要王安石特別對待,這才有了兩人的初步接觸。
但公平的說,呂惠卿的受重用的確還是要歸罪於王安石自己。人家歐陽修隻是寫信推薦了一下,而你呢?“事無大小,安石必與惠卿謀之”你還這樣對皇帝說“惠卿之賢,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是你把呂惠卿提拔到製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的位置上。那麼日後所發生的一切,就隻能怪你自己!
不過還是要感慨一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要認清一個人,是多麼的難啊!再舉一例:王安石從江寧府進京路上,曾回臨川老家一次,了解到當地縣太爺謝卿材組織百姓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效果非常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後來實施農田水利法時,謝卿材被破格重用…
呂惠卿之後,王安石最初的幾個主要助手分別是蘇轍、章惇、程顥、薛向、呂嘉問等…
蘇轍是蘇軾弟弟,嘉祐中舉沒多久,母親在老家去世,父子三人回鄉奔喪。守孝3年後。舉族進京。就從選擇了終生為官、浪跡神州的命運。老蘇成為一小小京官,負責為國家編史。大小蘇分別考中了製科的三等(製科不同於進士科。不常設。宋代製科三等是最高得分。在蘇軾之前,隻有一個人得到過:吳育)、四等,被任命為鳳翔府判官、商州推官。
這時變法開始前,老蘇己去世,所以大小蘇如今在京城守孝服喪,蘇軾任職於史館。
說小蘇,實話實說:他的文采在唐宋八大家中可能要退居末席,更遠不如他的父兄。但要論政治才能,小蘇是最強的!最高官位當到了副宰相。比他哥哥蘇軾強的太多。而蘇轍的官場生涯。就從這時,成為王安石親信手下開始起步…
章惇,哲宗朝大人物。高太皇太後去世、哲宗皇帝親政後,他是官場第一人、大宋獨相。隻是這時他還是一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隻有兩件事值得說一下,都與蘇軾有關。他們一生都糾纏在一起,說來章惇在曆史上的罵名,有很大程度也與蘇軾有關。嘿嘿!誰讓人家是蘇東坡呢?大宋第一大才子怎會有錯?錯的自然而然就是章惇了。當然這都是後話…
兩人曾結伴遊玩鳳翔府仙遊潭。潭下萬仞絕壁,隻有根小橫木連接對岸。章惇請蘇軾先行。蘇軾搖頭,珍愛生命。這事算了。卻見章惇從容舉步,走上橫木。到對岸後,他攀山藤、上絕壁,以漆墨大書——章惇、蘇軾來遊。再轉身返回。麵不改色。而蘇軾拍了拍他肩膀說“你日後定會殺人的”章惇不解。蘇軾說“你連自己的命都可不要,別人的命又怎會放在心上”章惇哈哈大笑…
還有一次兩人遊玩,在一小廟裏喝酒,突然間有人說山裏來了老虎。就在不遠處。兩人借著酒勁上馬就迎了過去。真遇到老虎了,蘇軾撥馬就逃,章惇則叫從人敲起銅鑼。跑的是老虎…
這兩件事出自宋人筆記。也許你會欣賞章惇的勇氣,攀絕壁、退猛虎,真是一膽氣豪壯的爺們!但古代士大夫階層,他們認可的是蘇軾的“理智”東坡居士生來的雍容華貴之氣,怎能是章惇那樣的亡命徒可比?且他們還有理論,就是蘇軾說的,現代社會也不斷的會有人說——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怎會去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