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章惇什麼都好,但是你最好別去惹他。他是個情緒激動、好走極端的人。他會是你最好的朋友,麵臨生死之難都敢為你出頭,可當他憤怒時,他會趕盡殺絕,無所不用其極,用一切手段去幹掉他所認定的敵人!
接下來說程顥。這可真是太了不得的空前絕後型的大人物,說到宋朝的學術思想,就必定要說到理學。而說理學,就必定要說到他和他的弟弟程頤。隨著時光流逝,二程的神像被越造越高,直到後來變成反對王安石、否定熙寧新法的根基。要說他,得從另一個人、理學的理論奠基者說起——周敦頤。
這人名大家都不會陌生,“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麗高雅的小品文《愛蓮說》的作者。在當時就流傳著些說法,說他名望學識比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加起來都高,高到無以名狀,沒法形容,神乎其神的地步。
如王安石少年時曾帶著自己名片,到周敦頤家去拜訪。可拜訪三次,被拒絕三次,連麵都不讓見。王安石憤怒了,說難道我不能自學成材嗎?於是才有了後來王安石“荒誕不經”的一係列變法,這都是由於當年沒受過高人教育啊!其實哪跟哪,無論少年時還是後來大家都老了,直到周敦頤死去,王安石都不會把他放在眼裏,甚至當時學術界也沒把周、程等人當盤菜。
周敦頤生於1017年,原名敦實。因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所以改名“敦頤”幼年喪父,5周歲時隨母親投奔舅舅、龍圖閣直學士鄭向。在舅舅推薦下,他走上官場。
這種開端決定了他一生的官職走向,永遠都隻是些小官,甚至被派到廣東那種半開化地區去管犯人。同時也反映出周敦頤本人學識的“高度”前麵所說的王安石三次求見而不得的事,一眼就瞧出真假了,和王安石一樣,他也是個自學成材的人。甚至還沒經過科場,自學到徹底…憑什麼在王相公麵前那樣驕傲?更何況兩人隻相差四五歲,王安石是少年,他也是少年,求學期間就擺出了大宗師架子,簡直不知所謂。
那他為什麼會變得那樣了不起呢?就要看人家學的是什麼。那就是在後世不斷被拔高的理學!就由他奠定根基,而根基就要從他對道教的不凡理解說起。
理學又可稱道學,雖道可道,非常道,與老子所創的黃老之說不一樣。但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周敦頤吸取營養時從不挑食。他理論根基《太極圖》就源自宋初的華山著名睡神道士陳摶的《無極圖》(陳摶傳穆修、穆修傳周敦頤)從那裏確立了天人感應、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等等理學主張的源頭。
號稱中興儒家的人居然從道家吸取主張,不知所宣揚的“純儒”“大儒”“聖人”是從何而來的?
話說幾十年鑽研之路是枯燥寂寞的,周敦頤的曠世才華並不為人所知。在當時,人們隻知道在合州府有位小官,政事精絕,決斷出眾,大事小情的不經他之手,其餘官吏們不敢決斷。別的嘛。就泯然眾人矣。就這樣,偉大的生命在一天天老去,直到有位有心人悄悄發現了他的秘密:南安通判程太中。
通判,也就是副市長。級別上算周敦頤上司,可對他非常客氣,把自己兩個兒子送到他麵前鄭重拜托,請他教育。這就是程顥、程頤兩兄弟後成為僅次於孔子、孟子。變成儒教第三、第四位聖人的開端。
其實上麵這句話不大精確,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這種不可思議的教育事業從他們年輕時。如弟弟程頤24歲時起就開始了。
兄弟兩人先後在京城、嵩陽等地講學,效果怎樣不大好說,因當時的聖人出產量還是不大高的,但經他們不斷努力,終於有了些成果。他們被上層領導們知道了,如文彥博。領導作用是巨大的,他們的住處、資金、環境由此大大改善。其中最重要一點就非常痛苦:他們當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