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對契丹人麵露微笑,卻不懷好意。太祖朝,契丹人從沒在漢人手裏討到便宜,他總在自己國庫裏轉圈,想著用多少錢能買到一顆契丹人頭?趙光義對遼國大打出手,殺了很多契丹人,當然也死了更多的宋朝人,雖處於下風,可始終倒驢不倒架。宋朝是隻長滿了刺的刺蝟,紮得契丹人手疼。趙恒很奇妙,看著最沒用,可遼國人估計死也沒弄明白,傾國發兵,打了個你死我活,居然變成小弟弟了?趙禎可以保住所有需保全的東西。在他手裏,宋朝一切都沒變化。就算趙曙這廢物耽誤了幾年光陰,也能延續著平穩。直到此時神宗皇帝登基。
趙頊突然發現自己矮了好多輩,當時大遼國掌權的是耶律洪基的媽、算起來是和宋仁宗一輩的人,他得叫奶奶,連帶著管遼道宗耶律洪基叫叔叔…這是什麼命啊?最要臉、最爭份的人居然偏偏掉了份兒!兒皇帝都不算,竟是孫皇帝!
神宗大怒,對群臣大發了通脾氣:說我管她叫阿姨成不?和他兒子論兄弟好不好?滿朝文武都沉默。神宗狂怒,他前幾天才和這幫人講過一秘密,這秘密說出去了,他就和遼國人不共戴天,成了死仇!秘密是宋太宗趙光義的死因。我們現在知道他是箭傷複發,醫治無效。可在宋朝,這是國家最高機密,是官場禁忌,就算知道了也不能說!而宋神宗第一次當眾證實,他的高祖父就是死於遼國人箭傷!當時他悲憤落淚,有仇不報,反而稱兄道弟,這是多大恥辱!
現在兄弟也當不成,竟是孫子…而這些滿口仁義道德,動輒念著君憂臣辱、君辱臣死等口號的大臣們居然對此無動於衷!
尷尬中,老混蛋司馬光站出來了,代表眾多的仁人誌士對皇帝說:名份隻是小事,重要的是平安。和遼國都是親戚了。親戚間叫幾聲奶奶是應該的(名份是小事?真想請老混蛋去翻他自己寫的《資治通鑒》開篇總章)
如此這般,都已是往事了…宋神宗投入到變法振興國家的事業中去,對這些意氣之爭漸漸地不大上心,可並不代表他不把大遼國當回事。相反遼國始終是北宋君臣心裏的最大噩夢。這噩夢之深,並不因近年來宋遼的平靜及黨項人的崛起、李元昊對四鄰拳打腳踢、宋遼兩國同時鼻青臉腫而改變。
當然:這也怪不了宋朝人,這是中國從古至今,到現在還沒治好的頑症。中國有個習慣:隻要你曾達到達過什麼高度,就會永遠是什麼高度。具體到戰場上,隻要被打敗過一次,就有80%可能成為終生苦手。如足球上的恐韓症、恐日症。它讓我們總懷疑自己。總覺得前人、祖先比自己強太多。幾千年封建曆史裏。萬事開頭都是要以“古人如何”說起。具體到宋神宗。他的雄心壯誌就曾被人嘲笑——以太祖神威。終生不能攻下太原。以太宗之能,尚有燕雲之敗。你小小年紀怎能口出大言,要威服契丹?再具體到今日的中國,仍要討論“古不如今”還是“今不如古”這樣的白癡問題…這樣的問題需討論嗎?不需要討論嗎?其實隻要看討論的結果就有答案。即便得出了“今不如古”的所謂正解。難道你還能時光倒流,回到從前嗎?
打敗過一次,就會留下陰影。聽著很泄氣,可曆史上是真實。如燕雲大敗、雍熙大敗等敗跡出現後,宋人心理一下子就全完了。由柴榮、趙匡胤以不敗戰績培養起的民心士氣突然間說不見就不見了!哪去了呢?
為什麼同樣是戰爭、同樣是失利,看外國異族人的戰爭史,有很多打了100多、200多年,隻要不勝利或沒達到願望就一直戰鬥下去,直至家園恢複。榮耀回歸…區別到底在哪?堂堂中華上國,號稱最講氣節的民族,為什麼總是艱難奮起,卻迅速萎縮呢?
這樣的性格特點,在宋朝以前是沒的。五胡亂華之時,我們也從沒放棄過反抗、放棄過追求!但大賤人趙光義上台後,這問題就突然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