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那些溫情感人的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證明了他多次拆王安石的台、讓王安石不爽、讓改革進度遲緩的罪證!
而這些談話,都成就了王安石的綽號——“拗相公”罪證之一:成天和皇帝吵,無論什麼事,皇帝都得聽他的!罪證之二:和所有大臣吵,一點批評教育都不接受!
這實在是個強盜邏輯。吵過架的人都知道:你有來言我才有去語,這才能形成爭吵。何以兩派一起在吵,隻有王安石有了“拗相公”名聲,另一邊就毫無責任?難道一直是王安石在獨自罵街?查年限可知,在王安石得到“拗相公”封號時,老混蛋的“司馬牛”綽號還沒到手,東坡居士還沒機會親身體驗士大夫最高領袖的執政風采,沒脫口而出罵出這句三字經。
於是來看:1王安石與宋神宗的君臣關係怎樣?答案是比一般的好,但絕沒到言聽計從的程度!
2王安石的“拗相公”之名到底怎樣形成的?是不是一貶義詞?我答案是不!這是一獨鬥官場、堅持新法的改革者所必須的基礎精神!
3王安石是不是過分跋扈,連皇帝也得聽他話。弄得君臣名份不清,終於最終反目?答案也很清楚,自古改革變法,皇帝從來都隻是個助手、配角!要想成功,主角必須得是改革者!在這意義上來說,王安石的所謂跋扈,是最基本的權力!
弄清楚了這些問號,王安石的辭職原因才能有答案。王安石他太累了!
僅僅5年時間,改革涉及帝國財、政、軍各方各麵,每走一步都要與所有人為敵,甚至要和小皇帝也唇槍舌劍。更可怕的是心靈壓抑,王安石己不再是當年那個“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的意氣風發之人…
他一連上了4封辭職奏章。宋神宗挽留了很久,顯得非常有誠意。可最後還是同意了。為什麼還是同意了呢?他不想再改革了嗎?不是的!宋神宗一生都對變法念念不忘,為之竭盡全力、為之英年早逝,在理想上一直未曾動搖。他之所以失敗,不在於信念,而是見識、能力上的不足。
失敗的種子,也就埋在了這時同意王安石辭職時!
在他想來,讓王安石暫時離開。有百利而無一害。首先,他順從了奶奶和媽媽。奶奶說得多麼通情達理啊“王安石誠然有才,可樹敵太多,讓他暫時外放。你實在喜歡他,過段時間再調回京,不也一樣嗎?對王安石本身也是種愛護啊”宋神宗認同。現在局麵太緊張了,緩和一下是有必要的。同時讓王安石回南方調養一下,幾個月後再回來。精神煥然一新,正好投入工作。
其次,關於新法,一方麵仍在全國推行,一方麵由王安石指定的接班人接手。首相韓絳、副相呂惠卿。這兩人是新法核心人物。一個“傳法沙門”一個“護法善神”暫時接替王安石工作,不是很穩妥嗎?
的確很穩妥,王安石也很放心。在他想來,改革己走上了正常軌道,不管他本人回不回來,新法都己形成規模,隻要皇帝本人堅定,這趨勢必將越來越好…那麼就走吧!
4月19日,王安石罷相。一家輕車簡行,悄悄離開了京城開封,沒驚動一個官員和百姓。
飄然而去,不慕浮名,走得非常瀟灑。隻是他和宋神宗兩人都不知道,宋朝就此失去了最後一次振作的機會!來日就是靖康大恥!華夏民族,從此一蹶不振!
因他們千算萬算,還是算漏了一個弱點——人性的弱點!王安石和趙頊,他們都沒法真正洞察身邊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