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離京篇(1 / 3)

但就在第二天,大雨剛下完,皇帝就180度大轉彎,宣布除方田均稅法外,其餘新法全部恢複!

為什麼會這樣?史書給出的答案是改革派的無恥:兩個大奸邪呂惠卿、鄧綰跑到神宗麵前痛哭流渧說皇帝您這些年廢寢忘食,日夜努力,好容易達到了現在局麵,怎能因一狂夫的亂語就罷免新法呢?於是神宗回心轉意,出爾反爾,全麵恢複新法!

隻要有點起碼的理智、用最起碼的邏輯推論就知這號稱24史的《宋史》這段記載的真偽。試想麵對最神聖的上天意誌,連王安石都要被廢除,那麼怎會給兩個手下這麼大麵子?怎麼可能?

所以這場大雨也許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支持這論點的證據有兩個:1“大雨後”旱情並沒緩解,無論宋朝北方還是遼國燕雲地區,幹旱都在繼續,沒半點好轉跡象。2宋史的特色之一就是天氣的靈異。之前的狄青被罷有很大程度就是那次重大水災鬧出來的。而當年權傾朝野的呂夷簡也在這上麵栽過跟頭“天地昏冥,大風揚塵,對麵不見人,風裏異聲不斷,使人股栗…”結果是呂夷簡被罷樞密使。如這全是真的,史書上怎麼寫我們就怎麼信,是不是呂夷簡被罷的大風、狄青被罷的水災、也都真的有上天指示呢?

當然我也不能說:這一場在宋朝之後每一代史學家都公認的百分之百曾下過的暴雨,它竟是個謊言,根本沒下!我隻是說:我存疑…

而之後就是皇帝迅速地180度轉身,把新法又都全麵恢複了。看上去很美,大家按部就班,該幹什麼還去幹什麼,把改革大業進行到底嘛…

對不起!主導人世間事情的。永遠都是思想、思路、心情、品德這些看似虛無飄渺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是會瞬間改變的。且一旦改變,就再也沒法恢複到當初!前後隻是相差兩三天。當事人心情已完全改變!

變法的創始人、大宋首相王安石又一次提出辭職。宋神宗像往常一樣積極挽留。這過程又是一感人肺腑的場景。

皇帝“愛卿你每次辭職,都讓我寢食不安。我想了很久,定是有什麼地方對你不夠好。是不是因宣德門打馬那件事受了委屈?不要委屈,我查得很細,這事背後沒人指使”王安石表示感謝,但辭職態度堅決。

皇帝繼續說“不是宣德門的事?哦!那定是愛卿你看出來我不是個成功君主,所以才拋棄我”王安石搖頭“不,不是的。你很聰明,很求上進,定會成功的。而在我之後,也定會有新的才俊來鋪佐你”

皇帝更難過了。追問到底是什麼原因?這時王安石強調,他身體有病,實在支撐不住了。

皇帝立即緊張,換了個追問焦點“愛卿得了什麼病?京城裏什麼藥都有,我派太醫每天去給你治療。這是在南方所沒有的條件,你還是留在京城吧。何況天下事剛有頭緒,你一走,怎麼了得?你定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盡管對我說”王安石這次話都不說了。保持沉默。

皇帝還不罷休,進而動之以情“我知你進京為官,並不是為功名利祿,而是身有才能,要濟世求民,不想白白埋沒。這一點,我們是共同的。我們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總之是宋神宗激動複激動,溫馨再溫馨。可王安石始終鐵石一樣,不為所動…

看到這些,大家什麼感覺?也許王安石真的是太拗了,皇帝都把話說到這份上了,你還要怎麼樣?

但我個人認為,宋神宗也有錯。他是個有為的君主不假,可也僅僅是想有為而已。在做的過程中,做得非常糟糕。改革是什麼?它是一場戰爭!如秦孝公與商鞅,商鞅為了法令通行,把秦孝公的太子都處罰了,秦孝公也沒二話。試問宋神宗做到這一點了嗎?翻開宋史,關於某某人的提升、貶職,哪怕隻是個太監,王安石每次都要大費唇舌和皇帝辯論,還不一定成功,總被駁回…這算哪門子的支持?王安石的政敵,一個個都安然無恙,拿著高薪在洛陽蓋別墅,天天小集團開會,向四麵八方傳遞反對信息,這算什麼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