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複相篇(1 / 3)

不管哪個版本,都明文記載了呂惠卿大怒…其實呂惠卿真沒必要大怒的。王安國不僅對他們這樣,對自己親哥哥也沒手軟,說出的話、辦出的事堪稱人間少見!

據司馬大師的《涑水記聞》,王氏兄弟曾有次爭吵。王安國把宋朝改革局麵歸納為天下洶洶,大禍將成。而這一切都是他哥哥的錯。於是他苦口婆心地勸,要哥哥定要聽他的,把變法停止,最不濟也要抽身而退…要不然會家破人亡的!

但王安石沒聽,王安國太傷心了,他轉身淚奔,跑到影堂裏向祖先們哭訴——不是我不孝,實在是大哥太固執,才讓咱們家滅門的啊!

這件事要先確定是不是真有。兩種可能:1有!如真有的話,王安國以宰相弟弟的身份,在家裏,以私人幹擾國事,這還有半點國家公務嚴肅性嗎?在這前提下,王安國不管以什麼理由,哪怕是他真的有理,也說錯了場合!他完全可在辦公場合公開反對嘛!尤其是到影堂裏向祖先哭訴,不知道在他身後,王安石是什麼心情?

2這事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轉念一想就明白了,事情出自《涑水記聞》。請問一直隱居洛陽寫書的老混蛋是怎麼知道王氏兄弟在家裏、在影堂的爭吵的呢?除非是當事人向外界宣揚,那樣就會盡人皆知,何以隻有司馬光筆記裏才有?像蘇軾、蘇轍等日記一族為什麼都沒錄用?

此外最可疑一點就是“影堂”影堂即家廟、祠堂,供奉祖先遺像、牌位之地。這時王氏兄弟是在開封京城裏,那他們的祖先祠堂也搬進京城來了嗎?這事好像還需考證?常理來說,宋朝官員升遷謫落是很頻繁的,尤其是宰相。趙匡胤定下的製度,宰相必須快速輪換,防止專權!這樣頻繁的調動,估計不會有人把祖先隨身帶著的?那樣“回鄉祭祖”一詞就失去了意義…

綜上所述,這事如是假的,偉大史學家司馬光先生的人品就有大問題了!捏造事實也就算了。難得的是他借王安國之口說出了如此惡毒的話——王安石一族家破人亡!這是怎樣的詛咒啊…

拋開這件事的真假,王安國和鄭俠之間的往來則盡人皆知,這都是因他們太瀟灑、太倜儻了。話說王安國一直用心良苦地拆自己哥哥的台,可拆來拆去沒效果,所以對能拆他哥台的人極其欣賞!

《流民圖》事件後,鄭俠某次上街,正遇上王安國騎馬出門。騎得高看得遠,王安國先看到了鄭俠,立即眼前一亮。他在馬上舉鞭示意,深施一禮“君可謂獨立不懼”

鄭俠表情很遺憾“我也是不得已。想不到宰相被小人所誤。到了如此地步”

“不”王安國出人意料地反駁了。或許他這時才想起那是他的親哥哥“我哥哥做官。總是忠貞不二,他認為作臣子的必須要為朝廷當事,有成績歸陛下,有怨恨則自己承擔。這樣才是盡忠於國家!所以現在九州四海之怨。都集於我兄長一人之身”

鄭俠冷冷一笑“你說得古怪。我從沒聽說過皇帝是堯舜,臣子是夔、契,九州四海會有那麼多的怨恨”這時滿大街的人都在聽著,不由得一齊點頭:好啊,鄭俠說得好啊,有道理!

這段談話,就把王安國和鄭俠栓在了一起,這就是罪證!他們是同黨!可仍不夠,馮京還逍遙法外呢!再想辦法!呂惠卿從鄭俠第二封奏章裏看出了破綻。前麵說過:這份奏章字數很長,要有5000多字。裏麵除民間疾苦外,還談到了些宮廷內部的隱密事件…

呂惠卿找到宋神宗,說這很奇怪。像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等等都是舉國皆知的事,鄭俠知道不奇怪。可宮廷內部的事鄭俠是怎麼知道的?我得到確切消息。是馮京告訴他的!副宰相指使他人誹謗皇帝,不信您把鄭俠召回來問問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