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有點根基的完顏部一連串出現3個過渡型人才,感覺上是曇花一現、好景不在了。但奇妙的是,這3人都有一個特點——死得快!在他們一個接一個的快速死亡裏,新興的完顏部沒被烙上誰的堅實印跡,讓後來者難以駕馭。也沒誰能作威作福,把剛剛攢起的家業敗光。最關鍵的是他們都死了,死在完顏阿骨打長到壯年、意氣風發的時候!
30日,因王厚大軍回撤,吐蕃人阿章再次進犯來賓、循化等城。洮西安撫使李忠率兵前往救援。11月,在距循化城五六裏的骨延嶺,與吐蕃軍相遇。結果三戰三敗,李忠戰死。
20日,天祚帝耶律延禧封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和魯斡為皇太叔(發現契丹人很喜歡搞皇太叔這一套。追封的、甚至在世就受封的皇太叔,打開《遼史》可說比比皆是)和魯斡之子耶律淳(未來的北遼皇帝)為東京留守、越國王。同時命耶律儼編纂大遼國曆代皇帝實錄(未來蒙古人修的《遼史》就以耶律儼《實錄》為底本)12月,在皇太叔的建議下,天祚帝以禮冊立已秘密藏匿宮中數月的蕭瑟瑟為文妃。
崇寧3年(1104)1月,發生了一些事…這事怎麼說呢?很小?小到隻是幾件用餐器具。某天蔡京上朝,發現年青俊秀的皇帝正呆呆出神。他當然要問清楚“陛下,您怎麼了”
趙佶羞澀又猶豫,他麵前擺著幾隻晶瑩溫潤的玉盞、玉盤、玉卮,都是頂級的餐飲用具。他說過幾天要大宴群臣了,朕想用這些玉器,可怕人說三道四,說太豪奢…
蔡京笑了。他理解。中國是玉的故鄉,自古以來禮器,冥器,國之重器如皇帝之璽。都以玉製成。哪位皇帝身邊不是玉器成堆。現在趙佶貴為天子,本身是追求完美的人。在剛剛登基、大宴群臣的頭幾次宴會上,不使用玉器怎麼像樣?
蔡京提了件往事“當年臣曾出使遼國,遼帝宴請時,特意拿出了隻玉碗。說是五代後晉石敬瑭的舊物,不知現在南朝還有嗎”言外之意,大遼皇帝在炫富,在鄙視宋朝!
說來這也是事實,宋朝雖貴為有史以來最富有帝國,但在宋徽宗之前,帝王生活一直節儉。以宋仁宗為例。他連螃蟹都舍不得吃。死後更是節儉得驚人。宋代皇帝陵墓是正朔朝代裏最樸素的,秦始皇陵震驚天下。漢武帝茂陵,那也是高山大陵。唐李治、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盛唐當時舉國財富的一半陪葬。明有十三陵。以正朔朝代最微薄國力營造出係統的墓群。清朝更上層樓,康熙、乾隆等都是從即位之初就開始修墳,一修幾十年,落葬時墓穴富如國庫。大遼國也一點不差,源於習俗,他們的墓都修在深山老林裏。高官貴人死後身著金鏤玉衣,其式樣比漢人的更精致,陪葬以豐富著稱,每一代的盜墓賊都知道,挖到遼墓就等於挖到了金礦!
宋帝陵是最寒酸的了,第一修建時間短,每一座都是在皇帝死後才修,最多不過2年就落葬。第二陪葬最薄,隻有皇帝用金器,其餘後妃,哪怕到了高太皇太後的等級,也隻是鍍金。
所以趙佶麵對玉器時很頭痛,既流口水、又怕燙手,不知怎麼搞才好。蔡京舉的例子有些打動他,遼國用得,難道他就用不得?思前想後,還真是用不得!
他想起了老爸宋神宗,當年隻是要造座小台,就被言官們輪番問候了一個多月,那罪受的…就算挺過去造好了,上去玩,恐怕都沒了興致…
怎麼辦呢?蔡京有辦法,用遼國刺激不成,那麼用中華文明起始源頭最大的經典來證明怎樣?他共說了8個字,讓宋徽宗趙佶如夢初醒——《易經》“豐亨豫大”《周禮》“唯王不會”
意思說,皇帝的花費根本不用計算,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要達到“豐、亨、豫、大”等富貴繁華的效果才算好!趙佶頓悟,他明白皇帝要怎麼當了。古人誠不我欺啊,原來早有這樣的前輩?是的!定是這樣,要不然為何那麼多人爭著做皇帝?為何爭得頭破血流?隻因享受難得、無邊無際、不必計算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