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相登場篇(3 / 3)

一個太監居然無師自通,有了這種能力?真是太驚喜了!趙佶意識到這是讓他跳出文山案海、全身心撲進藝術花園盡情遨遊的天賜良機。想一想多完美:一太監能按他意思批奏章、寫回複,寫得又快又好,隻有好處、沒半點危害?能有什麼危險?宋朝祖宗家法是所有朝代裏最完善細致的,而趙佶本人青春年少、身體健康,無論從哪一點計算,這太監都隻是台人肉打字機而已!

可趙佶這下失算了!梁師成每天工作之餘都會多臨幾張字帖,直到精益求精、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而字帖就是趙佶的瘦金體禦筆!

宋朝在根本點上亂了!皇帝的聖旨居然被造假!想一想:這樣一來,有多少國家政令成了梁師成的個人意誌?他幾乎不需要犯罪同夥,就擁有了和國家平起平坐的權力!

看到這,很多人會皺眉:宋朝政令機關層層疊加、互相牽製,尤其聖旨禦筆這一關,是當年趙匡胤、趙普最用心的地方,防的就是有人作弊或君王昏庸!如一道聖旨的生成。

先是中書省裏的宰執們針對下麵報上來的事做出判斷,寫個草稿呈交皇帝。皇帝審批後把處理意見交回給宰執,宰執合議做出結論,再交給翰林學士或知製誥寫成正式公文。這其間,如翰林學士、知製誥覺得有問題,他們還有權力駁回,拒絕書寫!

這樣的嚴密流程是曆朝曆代最完美的。區區一死太監敢搞鬼?純粹找死!且聖旨根本不是由皇帝寫的,太監就算想搞鬼也無從搞起嘛?

嗬嗬!說到這,就不得不說:這是拜新黨所賜,實話實說,熙寧改革的有些政令是沒法頒布的。翰林學士、知製誥都是舊黨,上麵頒下的每一個政令都是新法,每一條都讓他們火冒三丈,還讓他們書寫頒布?去死吧!毫無例外,條條駁回!次數多了,王安石就火了!在沒選出新的兩製官前,政令直接外放,繞過這一關!

結果利弊兩生,改革步邁加快了、嚴絲合縫的體係也打破了。從那時起,總有人用種種借口不守原則,在流程上搞小動作。但總體上講,沒人敢大規模的弄虛作假…

梁師成之所以發達了,說來還是沾了些蔡京的光…

前麵說過:蔡京用講議司把一切國家運營都壟斷了,原有的職能部門也隨之癱瘓,各種條例製度又怎能獨存呢?

梁師成一來有心,二來好運,恰好撞中了這千載難逢的時代裂縫,試問誰會突然神經發作,抓著張聖旨跑去問皇帝“陛下,這張是您親手寫的嗎”嫌命長了吧?

梁大太監手裏握著禦筆,隨時頒布國家最高指令。有這一條在手,他簡直指哪劈哪,所向無敵!他劈得最多的,是人事任免。

誰升官、誰罷免,這正是原來兩製官的權限、是禦筆出現最頻繁的東西、而這也恰恰是官員們的命根子!誰不想升官?誰就得去求梁大太監!

梁師成手裏牢牢抓住了全體官員的命根子…嗯?我承認:這的確有些惡趣味了?但就是這麼回事!曆史總反複開一個玩笑:幾乎在每一個封建王朝末期,全體官員的命根子,都被些失去命根子的陰陽人牢牢抓著…

於是乎,梁師成控製了官場,控製久了覺得單調,他開始向科舉下手。科舉是士大夫引以為豪,是皇帝籠絡天下英傑的至高手段,現在也轉嫁到梁師成手裏,成了他的親信速成班…

他能把自己親信門吏儲宏硬塞進考場裏進行禮部試,很遺憾儲宏不爭氣,落榜了。沒關係!一次不行就兩次!第二次時考官都發抖了,再不錄取小心有第三次?或自己的官場生涯就此結束!儲宏成功了,他昂首走出禮部試考場,站在宋朝頂尖學子的隊伍裏,走進議政大殿,成了天子門生。但他很乖,考中了也不去吏部報到候選當官,而是仍回到梁大太監府裏聽差。那麼搞這一出是為什麼呢?隻為到金巒殿上寫到此一遊嗎?才不是!這是多麼感人,多麼華麗耀眼的主仆情義啊…主人滿足仆人的功名心理,讓他一躍龍門,成為天子門生。而仆人忠義,一日為仆終身是奴,永遠為領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