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太祖誓碑,最早見於南宋人葉夢得在《避暑漫抄》中的記載。上麵說趙匡胤在962年曾密立一碑,藏於太廟寢殿之夾室,平時用銷金黃幔遮蔽,在祭祀太廟、新天子即位時方可啟封。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屆時隻有一不識字的小太監跟隨,天子在碑前跪瞻默誦。直到靖康之變,太廟洞開,人們方得看到此碑。高七八尺,闊四丈餘。上刻誓詞3行: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滅之”…關於太祖誓碑的真偽,史學界尚有不同意見。但無論如何,宋朝尊重士大夫的風氣為曆代僅見。而柴氏子孫終宋一朝,也未有被戮事件發生。《水滸傳》中的柴進之所以能在家中收留那麼多江湖潑皮無賴,仗得也正是自己是周世宗後人這一條…
6月1日,李綱到達應天府。同日,宗澤亦至。實話實說,兩宋之交的第一名相這趟來的實在不容易。有一叫顏岐的居然上奏說:張邦昌是金人喜歡的,那麼他雖已是三公、郡王,還應加封同平章事,讓他更顯赫。李綱是金人所厭惡的,雖已是首相了。也得趁他沒上任就罷免了…下邊居然一片應和之聲。趙構沉下了臉,說了一句話“如朕之立,恐怕也不是金人所喜歡的吧”
這樣的事堂而皇之出現,或許能稍微理解李綱的心情。而他之所以那樣苛刻地對待張邦昌,其中不無夾雜著整頓官場風氣的用意:如不先把投降派、軟骨派的金人黨清除,南宋就根本看不到生存下去的希望!而殺張邦昌,正是絕好的前奏…難道投降、篡位還有理了嗎?那麼以後再瀕臨絕境,誰還會為國盡忠、不惜一死?
因此第一名相無論如何都要張邦昌去死!但還是有很多人替張邦昌說情,據說連趙構本人都回憶起了當初和張邦昌一起出使金營的情分…
45歲的李綱與69歲的宗澤首次會麵,英雄惜英雄。相見恨晚,一見麵就互相說出了心裏話。宗澤直斥黃潛善是個“閑人”什麼事都不管,對國家危亡無動於衷。汪伯彥是“微人”出身低,善鑽營,在舉國危難中還圖謀自身利益,卑劣得讓人發指!
李綱以首相身份勸趙構留下宗澤。可還是黃潛善、汪伯彥兩大近臣阻撓,使得宗澤隻能出朝去做襄陽知府。
2日,李綱上《中興十議》1議國是:如今國家危難,我們要先注重防守。能守而後能戰。能戰而後能和。
2議巡幸:天下形勢以關中為上,荊襄次之,建康最下。故請皇帝無論如何先去京城一次,拜祭宗廟。以安人心。接下來四方巡幸長安、襄陽、建康等地。一來定都,二來也讓敵人無法摸準皇帝所在。
3議赦令:祖宗登基所頒赦令,皆有固定格式,而宋高宗的赦令是效法張邦昌的偽赦而成。將那些十惡之人全部恢複官職。這不對!應改正。
4議僭逆:應對張邦昌明正典刑,以警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