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罷相篇(2 / 3)

開封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能缺少外圍防線。一馬平川的地勢,如沒黃河天險的隔斷、河東河北等地拱衛,它本身再堅固,也無法應對外敵。所以李綱火速派出張所任河北路招撫使、傅亮任河東路經製副使,去兩河地區招撫百姓,建立武裝。請注意這4個字“建立武裝”兩河地區被金軍肆虐,各大名城相繼淪陷,各處正規軍基本上傷亡殆盡。現在考慮到開封京城軍力損耗得更嚴重,長江之南的軍隊則根本不靠譜,而大宋最強的西軍此時更離不開防區,可說宋朝官方對兩河區域已徹底失去了控製,但那裏麵的漢人力量卻空前強大!

無數義軍自發形成,他們保家結社,對抗金軍,取得的戰績比宋朝正規軍強太多了,足以讓禁軍大兵們買塊豆腐撞死。

以河東戰區為例,這裏的民兵用紅巾作標誌。金國大太子、左路軍主帥完顏宗翰在宋朝官方麵前一直很威風,可老百姓們把他看得很一般。沒啥了不起的,當初他圍攻太原城,紅巾民兵把他擋在太原城外圍很久。而澤州、潞州一帶的民兵們某次還特地偷襲了他的中軍營,差點就橫貫全軍,和他直接麵對麵…

與之相比,河北區域的義軍規模更大。河北境內有座五馬山,它在現代很一般,沒誰知道它。可在當時,它是河北境內的太陽。毫不誇張地說,它實力遠遠超過北宋帝都開封城。它依山建寨,城牆高大堅固。它有10萬兵力,都是自發聚集的忠義民兵,無論素質還是實力,都比爛透了的禁軍強得多。更重要的是河北區域內其它民兵都聽它號令,人數加在一起有幾十萬之多。這樣一股力量,足以在亂世中自成一國了,可它卻幾次三番寫信給遠在應天府的趙構。說一直都期待著中央領導,請派人來領導我們吧…

之所以這樣,是因山上的最大頭領姓趙,宋徽宗趙佶的兒子信王趙榛。查名單,他是金軍在開封城裏抓走的重要俘虜之一,怎會跑到五馬山上打遊擊了呢?趙榛自己說他是趁亂逃出來的,國恨家仇讓他充滿了力量,決心與百姓們一起和女真人死磕到底。百姓們有了軍隊的實際保護,又找到了長期以來早就習慣了的大宋政權。心靈、身體兩健全。這多好啊!

第一名相也是這麼想的。眼放著這麼強大的力量唾手可得,這簡直是建炎集團的天大福音,什麼都不要在乎,哪怕知道所謂的趙榛是燕人趙恭假扮的。也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實力第一,馬上派人接收!

於是李綱第一時間派出了張所、傅亮,做完後他長籲了口氣,覺得複興有望、民族將興。他本人也對得起大宋首相這份工資了!卻不知第一名相的政治生涯馬上就要謝幕…

以上接收民兵的事怎麼看怎麼有利,可整個建炎集團上層全都激烈反對。黃潛善、汪伯彥兩大巨頭出麵說:招撫司成立後,兩河境內的“盜賊”更猖獗了。不如撤銷這部門…“盜賊”這兩個詞是關鍵!

李綱、宗澤、張所、傅亮、老百姓們覺得是民兵、是自己人。可在建炎集團來看,除官軍本身,其餘都是不安定因素。尤其五馬山,幾十萬人的號召力,讓趙構怎敢接近?還以“信王”為首領?在百姓們來看,大家都姓趙,直接變一家,從開始就融洽嘛!

可在趙構心裏,姓趙的人是他最煩的!在他一生中,他用全部智慧才保證了在他身邊沒任何一個有直係血緣關係的趙姓男人出現。如有兩個想乘亂稱帝的趙姓人,都被趙構處理了。太祖趙匡胤的子嗣趙子崧被貶竄,永世不得翻身。太宗趙光義的子嗣趙叔向被勒令交出兵權,之後被劉光世捕殺。

可惜李綱就是看不透這一點。他據理力爭,定要收編民兵。和黃潛善吵、和汪伯彥吵、向趙構不斷進言。結果他就收到了言官的彈劾信:張浚總結出李綱十多條罪狀。注意是罪狀,要彈劾他下台。帝國未來號稱最正義、最堅定、最大無畏的人,居然是投靠了著名的黃汪黨,以彈劾當時最正義、最堅定、最大畏的人才起家的!所以說:張浚是兩宋年間最大的矛盾體。

8月5日,以李綱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黃潛善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左相、右相並命,以分李綱之權。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黃潛善馬上嚴令傅亮渡河,去河東路與金軍決鬥!最後以傅亮逗留不進為由,罷去其河東路經製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