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驚醒夢中人!王貴老於戰場,立即明白了眼前形勢。過河的卒子怎可以退?哪怕把潁昌城內的3萬嶽家軍都拚光,對耗掉對麵的金軍都是值得的!一切為了開封城、為了北伐攻勢的繼續!
戰局重新膠著,這時不隻是嶽家軍陷於困境,金軍一方壓力更大。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全軍參戰,堪堪一個上午過去,不僅居於下風,連完顏宗弼的女婿夏金吾都在戰陣中被嶽雲斬殺!這是震驚、更是憤怒。四太子殿下已爆炸了,這下子國恨家仇統統有,金兀術沒任何理由再一次退走!那麼就用人命繼續去填,他不信攪肉機一樣的戰場會讓人多的那一方輸!
他想的沒錯,戰局一直混亂且膠著!嶽雲也好、背嵬軍也罷,他們能劈開重重阻擋、殺進殺出,可實際的殺傷人數卻仍有限,畢竟800背嵬軍實在太少了,一旦對方重新整合,局麵就會和上一次一樣。這很像球賽裏後衛所麵對的宿命:前鋒失敗多少次都沒事,但後衛隻要敗一次,就丟掉一切!
嶽雲必須時刻保持住進攻的態勢!他隻要有一次陷在敵陣裏,那麼一切就都無可挽回!時間不斷的消耗,已接近正午!辰、巳、午,共3個時辰,也就是6個小時,這是怎樣的一種堅持!
戰場上的轉機出現在潁昌城的城牆上,嶽家軍還有一部分人馬負責防守,為首的人是董先。他名字遠不如牛皋、楊再興、張憲等人響亮,可他在曆史裏的印跡非常顯赫,隻提一點:嶽飛第三次北伐因糧草原因不得不班師時,為全軍押陣後撤的人就是董先!他阻擋追趕的李成,幾乎生擒這個號稱偽齊第一名將的叛徒!
這時董先率踏白軍出戰。成了壓垮金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同樣激戰6個小時,被嶽雲、王貴耗盡了戰力的金軍再也沒法支撐,潮水一樣向北方敗逃。而嶽家軍隻是象征性地追擊了一下。再也沒法做出別的反應…
留在潁昌城下的東西足夠多了,金軍當場陣亡了一萬夫長。另一個叫粘汗孛堇的副統軍萬夫長重傷,抬回開封後死了。千夫長被格斃5人,活捉的女真千夫長阿黎不、漢人千夫長王鬆壽、張來孫以下共78名大小將官!
其它林林總總難以計數,很有可能也沒法去數。一來潁昌城離崩潰隻差一點點,二來有更重要的事去做!與之相比,戰場上的死人一點意義都沒。
7月13日潁昌大捷!接下來是嶽家軍轉守為攻的日子。一在傳說裏若隱若現,在分析裏可證實、在懷疑者眼中卻純屬虛構的大勝終於到來——朱仙鎮大捷!
朱仙鎮,位於開封正南偏西約45裏處。這裏到底發生了什麼。有很多爭議。有人說嶽飛以500背嵬軍大破金軍十餘萬眾。這個說法在史書中可找到根據。
《宋史.嶽飛傳》“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裏,與兀術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術遁還汴京。飛檄陵台令行視諸陵,葺治之”這是正史。
南宋史家呂中《中興大事記》“其戰兀術也,於潁昌則以背嵬八百,於朱仙鎮則以背嵬五百,皆破其眾十餘萬。虜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稱,至以父呼之”這是私史。
不信的依據也很有來頭.分別是李心傳的《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和葉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這兩部史書號稱良史,是曆代以來研究宋史的重要依據。這兩本書對嶽飛的觀點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但對第四次北伐的記錄則混亂不堪、殘缺不全,連潁昌之戰的記錄都缺失了一部分,更不用說朱仙鎮如何…於是反對的人找到了所謂的依據,籍此認定朱仙鎮事為子虛烏有。真的這樣嗎?其實隻要順延著這條線繼續向上搜尋就會知道真相!
李心傳14歲左右隨父親李舜臣住在臨安,李舜臣時任宗正寺主簿,掌握官藏史書。李心傳近水樓台,從小浸淫於此中,長大後科考不中,轉而寫成《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一書。不求功名者。立書之心頗正。據此看來,這本書應該可信。但很不巧。他出生時,嶽飛已被害27年;他讀史時。嶽飛已蒙冤41載。這段時間裏,秦檜等奸賊早已毀掉了幾乎全部關於嶽飛的資料,逼得嶽飛的後代想回顧先人的英烈事跡都無法找到官方信史的支持。這種前提下,他寫了些什麼、遺漏了些什麼、缺失了什麼?不問可知。但嶽飛的足跡散布在曆史每一個角落裏,沒有誰能徹底抹殺!隻要想找,它們一直都在。哪怕在敵人的史書裏,都有端倪可查!
《鄂國金佗稡編卷16臨潁捷奏》記載,7月18日,臨潁縣東北,張憲“逢金賊馬軍約五千騎。分遣統製徐慶、李山、寇成、傅選等馬軍一布向前,入陣與賊戰鬥,其賊敗走,追趕十五餘裏”
這一條為近代宋史大家鄧廣銘先生所采信,但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字“逢”。在鄧先生的書裏,是金軍來犯、張憲迎敵。
這一字之差,混淆了嶽飛第四次北伐的最遠端是在哪裏這一命題?臨潁縣東北方正是開封城的方向,如是“逢”敵於道,那麼張憲必然在前進的路上!而在這次攻擊中,張憲派出了4位統製官出戰,那麼至少是二到四個軍的兵力。參照之前戰鬥可很輕易得出結論,嶽家軍要搞定5000名金軍,根本不會這麼大張旗鼓。如此兵力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收複故都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