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奏章就是請趙構冊立皇太子。?。。趙構很安靜地聽完,很平淡地回答“愛卿很忠誠,可你是在外手握重兵的大將,這種事由你提出不合適”嶽飛失魂落魄地走出皇宮…
薛弼在他之後晉見,一見麵,趙構立即把剛才發生的事說了一遍,他希望薛弼一會下朝後去見見嶽飛。因嶽飛神色間似不大高興,需人勸解一番。
第二天,趙構又把這件事告訴了當時的首相趙鼎。趙鼎大怒,嚴重鄙視嶽飛的魯莽粗陋、不守本分,更進一步斷定這定是嶽飛的某些鄉村秀才出身的幕僚出的主意,本想著取悅朝廷,哪知適得其反…
縱觀以上,每個稍有曆史常識的中國人都會歎口氣:唉!嶽飛,你這事真是辦拙了啊。國之將帥關注儲君,這是最犯忌的事!怎能輕易去碰呢?純粹是找死!
所以嶽飛才會在朗讀中突然失態,這證明他當時才意識到這件事有多出格、後果有多嚴重。由此更能證明嶽飛多麼低能,要像小學生一樣,送出狀紙的一刹那,才知自己的答案有多荒唐! 可有一個細節:早在嶽飛之前6年,上虞縣丞婁寅亮就曾給當時正在流亡中的趙構上書,建議在宋太祖趙匡胤子孫中選一位冊立為皇太子…
那麼縣丞說得,嶽飛就說不得?
很多人會說:對!就是縣丞說得,嶽飛說不得!因縣丞手裏沒兵。說什麼做什麼都無關大局。很好,有道理!但真正內幕要在下一個問題時綜合來說。才知道對錯。
4迎二聖回國
這是公認的嶽飛最大的失敗。他天天念著要把徽欽二帝救回來。真要是成功了,置趙構於何地?難道要把皇位讓給老爹、大哥嗎?如不讓的話,置封建禮法於何地?尤其是當初他就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的使命是什麼?他大哥是命他帶兵救人的!他可好,自立為帝了,於情於理哪方麵都站不腳!
而嶽飛念念不忘於徽欽,純粹是自絕於趙構。為了皇位。趙構必殺嶽飛!
可請注意一個最基本的史實:113年。宋徽宗趙佶已死在五國城了!而在這之後,嶽飛就沒在任何場合再提迎回二聖的事了!
那倒也不是因徽宗已死,沒法迎回,而是當時女真人有了個陰謀。他們聲稱要把宋欽宗或欽宗的太子趙諶送回開封。由他們重組宋朝,以此取代江南的趙構,建立所謂的宋室正朔。在此前提下,嶽飛怎可能再提什麼迎回二聖之類的話?那樣,等同於配合金國,做女真人的應聲蟲! 由此,嶽飛在113年徽宗死後,在任何場合都不再提迎回欽宗的話,在文字中也精心做過處理。如就在請立皇太子風波的1137年的一份奏章裏。寫的是“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後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誌願畢矣”說得多明白,隻提棺材不提活人,隻說天眷不說具體人,一切終極利益都緊守趙構一人,嶽飛在這方麵是非常清醒成熟的!由此更證明了請立皇太子一事的真相,在金國欲扶植趙氏傀儡上台時,嶽飛主動提議趙構立養子為皇太子,這是無可挑剔的忠誠!
哪怕這會激起當時還不甘心於自己已絕後的趙構的強烈不滿,嶽飛為國家安定,也會一往無前地去做,且在做的過程中絕不會有上麵所說的麵若死灰,手抖身顫等醜態!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然則原因到底是什麼?這時需調整個新角度:即嶽飛幸存著,一直活了下去,直到十幾甚至幾十年後,那時曆史會怎樣?趙構會怎樣?
自有人類曆史以來,兩國之間從沒永遠的和平。這是條鐵律,一般來說,受過高等教育的趙構應會知道。
但他很不情願,他相信的是祖宗家法及剛過去不久的成例。即北宋、遼之間的百年和平。那時,遼國也曾咄咄逼人,可軍事對衝之後,兩相無力,隻好互相妥協,於是一直妥協了下去…這時金與南宋間的強弱關係已互換,與當年北宋、遼處於和平臨界點時很像,那為什麼不能締結又一個百年和平呢?障礙就是嶽飛…
前麵提過宋遼之間的百年和平,可就是這樣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的超長期友誼,也曾有好幾次滑向了戰爭邊緣。試問一但南宋、金之間出現這種狀況,那時嶽飛如在,局勢會怎樣?
這個命題不必去假設,因它在年後就發生了。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南宋屏藩盡廢、耆宿凋殘、國中無人,隻好把老病將死的劉錡派上前線。可就是劉錡,就讓不可一世的海陵王挨了當頭一悶棍。可想見,當時如嶽飛仍在,以嶽飛之能,戰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南宋之勝可期…可之後呢?
挾大勝之餘威,嶽飛展平生之抱負,於戰爭中大放異彩,趙構唯一的選擇仍和第四次北伐時一樣,硬生生扼住嶽飛前進的腳步…
曆史真的在轉圈了,就算第二次阻止嶽飛仍成功,而嶽飛也仍繼續忠貞,不會借機造反報複,可總這麼折騰,總踩在刀刃上過日子,誰都受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