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告之五:營造濃鬱的回族—穆斯林文化氛圍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實現寧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中,“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把寧夏打造成“中國麵向穆斯林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是重要目標之一。目前,世界上公認的穆斯林國家有57個,還有許多穆斯林人口占有一定比例的國家和地區。這些穆斯林國家和地區遍布亞洲、非洲、歐洲和南美洲,擁有眾多的人口、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寧夏是省級回族自治區,作為穆斯林的回族人口占全區人口的近36%,占全國回族人口的近20%。寧夏以穆斯林國家為重點擴大對外開放,具有獨特的人文、地緣、產業和政治優勢。到2009年,寧夏已與世界12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57個伊斯蘭國家有相當一部分與寧夏有直接和間接經貿往來。中東伊斯蘭國家均屬發展中國家,但是,這些國家地處亞洲、非洲和歐洲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能源非常豐富,特別是石油,世界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國家共14個,其中一半在阿拉伯國家。天然氣除俄羅斯外,排名第二、三、四的國家都在這裏。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蘭教是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誕生的,麥加是世界伊斯蘭教的中心,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地方。因此中東伊斯蘭國家對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自治區堅持中央對外工作方針,國際交往日益增多,特別是非常重視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技術合作。30多年來,可以說,自治區在改革開放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宣傳方麵,在經濟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有許多具體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並加以具體解決。其中,如何營造濃鬱的回族—穆斯林文化氛圍,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一、“回族—穆斯林文化”的定義
(一)定義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係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存和生活狀態。其基本含義可概括如下。
1.文化是人類群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其主要成分是符號、價值、意義、社會規範。“符號”是指能夠展示和傳遞事物信息的標誌,並反映這種信息的價值或意義。“價值”即價值觀,是人們評判事物和行為的標準,決定著人們區分是非的判斷能力。“意義”是指各種文化存在形式的功利性職能及其目的。“社會規範”是特定環境下的行為指南,它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動。
2.文化可分為內隱部分和外顯部分。內隱部分包括價值觀、社會規範和意義係統。其外顯形態為各種符號,這些符號主要體現為物質實體和行為。
3.差異性。文化對特定時間和特定空間的人群而言具有差異性。
(二)著眼點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我們並不在上述角度和意義上研究回族文化或穆斯林文化。我們將“回族—穆斯林文化”作為一個有機體,其著眼點在於以下兩個方麵。
1.以穆斯林文化為基礎,重點突出回族文化。穆斯林文化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目前存在於眾多的國家和民族之中,具有分布的廣泛性、特色的鮮明性和影響的巨大性等特點。回族是中國特有的民族,是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由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中亞人群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通婚、繁衍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因而在血緣、宗教信仰、行為規範和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麵都與穆斯林世界和穆斯林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同時,受中原漢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具有自己的、區別於他國穆斯林文化的鮮明特征。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強調在加強一般穆斯林文化建設的同時,突出回族文化的建設。
2.以內隱文化為基礎,重點突出外顯文化。我們不是一般地研究回族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也不是研究其產生發展的過程和特點,而是特指能反映穆斯林文化特質和在穆斯林文化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回族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形式和載體,即以各種符號展現出來的外顯文化,包括建築風格、服裝服飾、各類藝術、飲食居住、語言文字、民族用品及相關行為等。一種文化的存在、發展及其彰顯和影響程度,取決於人們創造和使用這種文化符號的能力。秉持這一觀點,我們認為寧夏加強回族—穆斯林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是要特別重視其外顯的符號文化建設。
二、充分認識營造濃鬱回族—穆斯林文化氛圍的重要意義
(一)是打造“回族之鄉”和“中國穆斯林省”的需要
寧夏是回族自治區,對內對外如何定位,對於寧夏特別是首府銀川形象至關重要。目前對此有種種說法,如“西夏故地”“西夏古都”“塞上江南”“黃河明珠”等,這都從某一側麵反映了寧夏及銀川的特征與風貌。但我們認為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是“回族之鄉”(對內)和“中國的穆斯林省”(對外)。隻有打造濃鬱的回族—穆斯林文化氛圍,才能名副其實地在國人和世人麵前展示出寧夏及銀川鮮明的個性特征和獨特風采。
(二)是增強世界穆斯林國家和民眾對寧夏回族認同的需要
回族在血緣、民族、文化等諸多方麵與阿拉伯國家都有著密切的、源遠流長的關係,雖經千年而綿延不斷。因此,努力營造濃鬱的回族—穆斯林文化氛圍,對於增強世界穆斯林國家和民眾對回族的認同感、親切感,無疑具有直接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構築內陸開放型經濟的需要
穆斯林國家有15億左右的人口,有豐富的石油美元,年對外貿易額達1萬億美元左右,僅清真食品年貿易額就有1500億美元之多。因此,營造濃鬱的回族—穆斯林文化氛圍,增強認同感,以“中國穆斯林省”的金字招牌開展與穆斯林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對於發展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和使寧夏成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營造濃鬱回族—穆斯林文化氛圍應遵循的原則
(一)文化存在的顯性化原則
形式是內容的反映和載體。在這個問題上,除了應當重視以隱性的民族心理、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形式存在的文化之外,在當前,更要強調在外在形式上以明顯的可見性特征為主的文化存在形式,推動回族—穆斯林文化的普及,不斷擴大其影響。
(二)文化存在的普遍化原則
具有現實性和吸引力的文化存在無一不具有普遍化的特征,即反映和表現這種文化的載體是廣泛而普遍存在的。因此,要使“回族之鄉”“穆斯林之省”的美譽真正樹立起來,在首府銀川市和回族人口較多的市縣鄉鎮,都要普遍以各種形式營造回族—穆斯林文化的氛圍。
(三)文化存在的規模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