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茵陳蒿
來源為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去根幼苗或地上部分。生於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濕地、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陝西、河北、台灣、四川等地。
應用治療口腔潰瘍:茵陳蒿每日30克,煎湯內服或漱口。經治40例,3~4日均愈,其中對單純性口腔黏膜潰瘍效果較好。
2.大薊
大薊來源為菊科植物大薊的地上部分及根。生於山坡、草地、路旁。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和沿海各省。
應用治療乳腺炎:取大薊根去泥洗淨,陰幹,搗爛取其汁液,加20%凡士林,待半小時後即自然成膏。乳房發炎期將藥膏塗在消毒紗布上貼於患部,4~6小時換藥1次;乳化膿期先行局部切口引流,再敷藥膏,4小時換藥1次,3日後改6小時換藥1次。共治療29例,其中發炎期27例,化膿期2例,結果23例局部初期炎症2~3日治愈,4例硬結紅腫者5日痊愈,2例化膿期1周治愈。
3.小薊
小薊來源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全草及根。生於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間。分布於全國各地區。
應用
1.治療產後子宮收縮不全及血崩:取小薊浸膏(1∶10)每次1~3毫升,每日服3次。觀察45例,證明確有收縮子宮、製止出血的作用。一般在服藥後2~3日產後子宮平均收縮2~5厘米。如大量出血時,可每次服4~8毫升,每日2~4次,血止後改用一般劑量,或以鮮草60克,水煎2次,分服。治崩漏30例,大部分2日後血止或顯著減少。
2.治療瘡瘍:采用新鮮小薊葉先後經0.1%高錳酸鉀溶液及0.5%食鹽水衝洗數次後,壓榨取汁,靜置1小時,傾去上清液,取深綠色沉澱渾濁液20毫升和白凡士林80克,調成藥膏。治療瘡瘍、外傷化膿及職業性鹽鹵外傷化膿共200例,一般換藥4~7次即可痊愈,未發現不良副作用。
4.翻白草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翻白草的帶根全草。
應用治療急性菌痢:用鮮翻白草60克,或幹品30克,水煎,每日1劑,重症患者或中毒型菌痢,可每日服2劑,分4次服。共治療350例,結果:痊愈315例,好轉28例,無效7例,治愈率為90%;治愈時間1~7日,平均4日左右。
5.薄荷
薄荷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葉。
應用
1.治療慢性蕁麻疹:取薄荷15克,桂圓幹6粒,水煎服,每日2次,按照發疹輕重情況,可連服2~4周。治療40例,顯效32例,好轉4例,無效4例。
2.治療肉瘤:用薄荷油塗擦肉瘤局部,每日2次,療程最長45日,最短20日,共治療11例,均獲滿意效果。
6.葎草
葎草來源為桑科植物葎草的全草。
應用治療細菌性痢疾:葎草加水適量煎汁,使每毫升約含生藥3克,1~2歲,每日口服2次,每次20毫升;2歲以上,每日2次,每次30毫升,4~6日為1療程。臨床觀察42例,35例治愈(經4~6日治療後,熱退正常,臨床症狀消失,大便鏡檢陰性,或經門診1~2周後追蹤大便正常者),占83.4%,4例好轉,占9.5%,3例無效,占2.1%。治愈病例的平均退熱時間為1.6日;大便外觀複常時間為2.3日;大便鏡檢正常時間為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