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皮、木、葉類(1 / 3)

2.治療阿米巴痢疾:用60%石榴皮煎液,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飯後服,連服6日為1療程。如無效可再服1~2個療程,兩療程之間停藥3日。40例患者1療程隨訪半年,均無任何症狀,其中36例連續糞檢3次均為陰性。服藥期間偶有惡心、耳鳴,能自行消失。

6.地骨皮

來源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

應用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用地骨皮60克,水3碗,煎煮1碗,加少量白糖,隔日1劑,服5劑為1療程,必要時加服第2、第3療程。共治50例,服藥後顯效20例,有效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服藥1療程後,血壓下降,多數維持2~3周,有少數加服第2~3療程,能維持數月或數年。

7.冬瓜皮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外層果皮。

應用治療水腫:冬瓜皮30克,五加皮9克,薑皮2克,水煎服。

8.麻黃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麻黃和中麻黃的草質莖。

應用治療小兒腹瀉:麻黃2~4克,前胡4~8克,水煎後少加白糖頓服,每日1劑。觀察138例,治愈126例,占91.3%,其中124例服藥1~2劑即愈。

9.忍冬藤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莖枝。

應用治療細菌性痢疾及腸炎:單用忍冬藤100克,切碎,置於瓦罐內,加水200毫升,放置12小時後,用文火煎煮3小時,加入適量蒸餾水,使成100毫升,經紗布過濾後,加入少量0.1%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1.6~2.4毫升br(千克·天)口服,按病情增減。一般初服20毫升,每4小時1次;症狀好轉後,改為20毫升,每日4次,至泄瀉停止後2日為止。治療菌痢60例,腸炎90例,除4例服藥1~2日未繼續服用外,其餘146例均獲良好效果。症狀平均消失時間為:腹痛3日,退熱2日,裏急後重2.5日,泄瀉停止2日,大便成形4.4日,未見不良反應。

10.鉤藤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鉤藤的帶鉤莖枝。分布於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功效熄風止痙,清熱平肝。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熱盛動風,子癇,肝陽眩暈,肝火頭脹痛。

用量內服煎湯6~30克,不宜久煎;或入散劑。

脾胃虛寒者慎服。

應用治小兒夜啼:鉤藤6克,蟬蛻7個,燈心1紮,水煎服。

現代臨床研究治百日咳:鉤藤6克,薄荷6克,水煎服,每日1劑。共治60例,一般3劑後陣發性痙咳次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6劑後陣發性痙咳停止。

11.艾葉

艾葉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葉。

應用治療肝炎、肝硬化:用艾葉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原生藥0.5克)肌內注射,每日1次,每次4毫升,療程1~2個月。用藥期間尚給予一般護肝西藥及對症治療。共觀察100例,總有效率為92.0%。其中39例遷延性肝炎患者,近期治療28例(自覺症狀消失,陽性體征轉陰,肝功能恢複正常),有明顯療效者6例(自覺症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征消失,肝功能基本恢複正常),好轉5例(自覺症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征改善,肝功能好轉);46例慢性肝炎患者,近期治愈、有明顯療效、好轉者分別為21例、19例、6例;15例肝硬化患者,有明顯療效、好轉、無效者分別為3例、4例、8例。除患者口鼻中有艾葉氣味外,未發現其他不良反應。

2.治療阿米巴痢疾:用60%石榴皮煎液,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飯後服,連服6日為1療程。如無效可再服1~2個療程,兩療程之間停藥3日。40例患者1療程隨訪半年,均無任何症狀,其中36例連續糞檢3次均為陰性。服藥期間偶有惡心、耳鳴,能自行消失。

6.地骨皮

來源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

應用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用地骨皮60克,水3碗,煎煮1碗,加少量白糖,隔日1劑,服5劑為1療程,必要時加服第2、第3療程。共治50例,服藥後顯效20例,有效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服藥1療程後,血壓下降,多數維持2~3周,有少數加服第2~3療程,能維持數月或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