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皮、木、葉類(2 / 3)

7.冬瓜皮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外層果皮。

應用治療水腫:冬瓜皮30克,五加皮9克,薑皮2克,水煎服。

8.麻黃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麻黃和中麻黃的草質莖。

應用治療小兒腹瀉:麻黃2~4克,前胡4~8克,水煎後少加白糖頓服,每日1劑。觀察138例,治愈126例,占91.3%,其中124例服藥1~2劑即愈。

9.忍冬藤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莖枝。

應用治療細菌性痢疾及腸炎:單用忍冬藤100克,切碎,置於瓦罐內,加水200毫升,放置12小時後,用文火煎煮3小時,加入適量蒸餾水,使成100毫升,經紗布過濾後,加入少量0.1%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1.6~2.4毫升br(千克·天)口服,按病情增減。一般初服20毫升,每4小時1次;症狀好轉後,改為20毫升,每日4次,至泄瀉停止後2日為止。治療菌痢60例,腸炎90例,除4例服藥1~2日未繼續服用外,其餘146例均獲良好效果。症狀平均消失時間為:腹痛3日,退熱2日,裏急後重2.5日,泄瀉停止2日,大便成形4.4日,未見不良反應。

10.鉤藤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鉤藤的帶鉤莖枝。分布於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功效熄風止痙,清熱平肝。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熱盛動風,子癇,肝陽眩暈,肝火頭脹痛。

用量內服煎湯6~30克,不宜久煎;或入散劑。

脾胃虛寒者慎服。

應用治小兒夜啼:鉤藤6克,蟬蛻7個,燈心1紮,水煎服。

現代臨床研究治百日咳:鉤藤6克,薄荷6克,水煎服,每日1劑。共治60例,一般3劑後陣發性痙咳次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6劑後陣發性痙咳停止。

11.艾葉

艾葉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葉。

應用治療肝炎、肝硬化:用艾葉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原生藥0.5克)肌內注射,每日1次,每次4毫升,療程1~2個月。用藥期間尚給予一般護肝西藥及對症治療。共觀察100例,總有效率為92.0%。其中39例遷延性肝炎患者,近期治療28例(自覺症狀消失,陽性體征轉陰,肝功能恢複正常),有明顯療效者6例(自覺症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征消失,肝功能基本恢複正常),好轉5例(自覺症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征改善,肝功能好轉);46例慢性肝炎患者,近期治愈、有明顯療效、好轉者分別為21例、19例、6例;15例肝硬化患者,有明顯療效、好轉、無效者分別為3例、4例、8例。除患者口鼻中有艾葉氣味外,未發現其他不良反應。

12.淫羊藿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的莖葉。

應用治療冠心病:用淫羊藿片劑每次4~6片(每片重0.3克,相片於生藥2.7克),每日2次。1個月為1療程,治療1~3個療程。觀察140例,結果:改善心絞痛症狀總有效率為77.8%,改善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74.3%。半數病例增加療程可以提高療效。

13.青皮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功效疏肝破氣,消積化常。主治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淤所致的癥瘕積累,久瘧癖塊。

用量內服煎湯3~10克。

氣虛者慎服。

應用

1.青皮散:青皮研末,每次1.5克,每日2次。治因氣鬱所致的乳核、乳腫、胸痞、噯呃、脅痛、腹痛等症。

2.治食滯、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青皮9克,山楂9克,神曲9克,麥芽12克,草果6克,水煎服。

現代臨床研究用青皮注射液治療出血熱低血壓休克期32例。方法:發熱及低血壓兩期重疊者,清熱解毒中藥與青皮注射液同時應用;低血壓、少尿兩期重疊者,先以本品抗休克治療,休克逆轉後再利尿或導瀉。低血壓者用青皮注射液10~15毫升(1毫升含生藥4克)加10%葡萄糖溶液250毫升靜滴,視血壓變動情況調整滴速。凡收縮壓低於6.65千帕(50毫米汞柱)時,先用本品2毫升加10%葡萄糖溶液20毫升緩慢靜推,當血壓回升至正常後靜滴維持。經觀察,本品有明顯的升壓效果,治療組30例有效,2例無效,有效率為96.6%,明顯高於對照組(多巴胺或加間羥胺)(P<0.01)。治療組血壓複常平均時間為8.19±1.78小時;藥後休克反複者3例,為9.37%;死亡2例,病死率為6.2%;均明顯低於對照組(P<0.05),且無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