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韓信很有遠見。當時正處於改朝換代的亂世,他看到了這一點,就專心研究兵法,苦練武藝,相信隻要有機會,自己就有出頭之日。公元前209年,反對秦朝殘暴統治的農民起義在各地爆發,韓信加入了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劉邦。後來韓信做了大將軍,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試想,如果當年韓信被人羞辱,不忍受屈辱,與他們動武,快意恩仇,很有可能被殺害或是送進牢房,那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封侯拜將了。
宋代高僧慈受禪師有一首《退步》的詩:“萬事無如退步人,摩頭至踵自觀身,隻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裏嗔。”詩的意思是:當受到別人的傷害或吃虧的時候,不能當下就發火或馬上報複,而是要反過來想想我們自己,想想為什麼事情會到這個地步,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如果生氣,後果會是什麼樣,如果心平氣和又會怎麼樣。考慮後,孰是孰非就很清楚了,怒火也就很自然地消退了,矛盾就不再尖銳。
一旦能夠冷靜地麵對現實和衝突,凡事讓一分,寬一分,就能輕鬆地找出化解矛盾的辦法,一場即將發生的爭吵或衝突,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與人為善,你讓別人一分,他們自然也會讓你一點,因此說,讓人的同時也是讓自己。
有一位著名的專欄作家,有一天剛打開電視,就發現一位記者朋友正在談論她。說某個愛貓,做專欄又主持節目的女作家對出版社的編輯很不友好,當編輯懷孕時還對她指手畫腳,而且這個作家的作品也不完全是自己創作的,有相當多的部分是別人替她寫的……看著電視上的節目,聽著對自己的詆毀,她氣得渾身發抖。
過了一會兒,她覺得快控製不住自己的憤怒了,憤怒像洪水一樣向她襲來,狠狠地撞擊著她心裏脆弱的地方。她原以為自己並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她抵抗誹謗的心理防線很牢固,但沒想到,自己還有脆弱的地方,憤怒的震撼並不像她想的那樣。她越想越生氣,她覺得自己非要發泄出來才能好受些。因為一直以來她就不是一個忍氣吞聲的人,她想馬上給那個記者朋友打電話,她必須把一切解釋清楚。就在她拿起電話的一瞬間,她猶豫了,在心裏告訴自己,先別衝動。
她想起以前她認識的人也有一些自認為個性正直的,受到誣陷後,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使用的手段多數都很極端,更有甚者幹脆就來個翻臉不認人,到最後大家相互詆毀,對誰都是傷害。於是她決定先忍幾天,下次碰上那位朋友再解釋清楚。過了些天,她們果然見麵了,這時她覺得自己很平靜了,就對那位記者朋友說:“我知道你那天在電視上說的是我,可是你也知道,我不是那樣的……”那位朋友反應過來以後急忙向她道歉:“我很抱歉,那是很久以前的節目了,當時我並不認識你,那些都是聽別人說的……沒想到現在又重播了。我以為你早就知道了,所以就沒有事先告訴你……”
其實韓信很有遠見。當時正處於改朝換代的亂世,他看到了這一點,就專心研究兵法,苦練武藝,相信隻要有機會,自己就有出頭之日。公元前209年,反對秦朝殘暴統治的農民起義在各地爆發,韓信加入了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劉邦。後來韓信做了大將軍,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試想,如果當年韓信被人羞辱,不忍受屈辱,與他們動武,快意恩仇,很有可能被殺害或是送進牢房,那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封侯拜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