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的實現要具備如下條件:首先,劣幣和良幣同時都為法定貨幣;其次,兩種貨幣有一定法定比率;最後,兩種貨幣的總和必須超過社會所需的貨幣量。換句說,也劣幣和良幣除了自身質地,價值有所差異外,其他的都一樣,同樣的流通,同樣的功能,而且這種差異可以量化,用固定的比率表現出來。正因為其他作用都一樣,而且兩者之間可以自由兌換,當兩者本身價值有所差異的時候,人們當然回選擇質地更好,自身價值更高的那種貨幣。當兩種不同質地的貨幣同時流通時,隻要有價值差異,劣幣驅逐良幣就無法避免。
如果進一步的探討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我們很快發現,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即交易雙方的信息分布不均勻,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隻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大學和高校校長有同樣多的信息,對學生有完全的了解,也就不會出現接受次優的學生。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一原則,在此多列舉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譬如說,上班族都有這樣的體會,平日乘公共汽車或地鐵上下班,規矩排隊者總是被擠得東倒西歪,幾趟車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夠捷足先登,爭得座位或搶得時間。最後遵守秩序排隊上車的人越來越少,車輛一來,眾人都爭先恐後,搞得每次乘車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鍋飯盛行的單位,無論水平高低、努力與否、業績如何,所獲得的待遇和獎勵沒什麼差別,於是,年紀輕、能力強、水平高的就都另謀高就去了,剩下的則是老弱殘兵、平庸之輩,敷衍了事。這也是“劣幣驅逐良幣”。再有,官場上的腐敗現象如同瘟疫一樣蔓延,不貪汙受賄損公肥私隻能吃苦受窮。而且,在眾人皆貪的時候,獨善其身者常常被視為異己分子,無處容身,被迫同流合汙,否則被排擠出局。最後廉吏越來越少,越來越無法生存。這還是劣幣驅逐良幣原則在起作用。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但在這裏稍微提醒廣大讀者注意的是,不要濫用經濟學原理去解釋生活中的很多事,如今,經濟學所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廣,但是並不是每件事都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有時候我會發現,用經濟學闡釋其他非經濟學現象,更多的是帶有調侃的意味。這點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最後,想必很多人都關心,該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信息甄別是一個可行的方案。所謂的信息甄別是擁有信息劣勢一方通過信息甄別機製主動識別擁有信息優勢一方的信息。既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源於信息不對稱,那麼就應該通過信息甄別機製來共享信息。如名牌高校可以采用更多具體的指標,來加強對推薦生的考察。人們如果能知道哪些人排隊的,哪些是不排隊的,就可以事先把不排隊的排擠在一邊等等。隻要雙方信息一致,那麼“劣幣就是劣幣”,“良幣還是良幣”,何來驅逐之說?
劣幣驅逐良幣的實現要具備如下條件:首先,劣幣和良幣同時都為法定貨幣;其次,兩種貨幣有一定法定比率;最後,兩種貨幣的總和必須超過社會所需的貨幣量。換句說,也劣幣和良幣除了自身質地,價值有所差異外,其他的都一樣,同樣的流通,同樣的功能,而且這種差異可以量化,用固定的比率表現出來。正因為其他作用都一樣,而且兩者之間可以自由兌換,當兩者本身價值有所差異的時候,人們當然回選擇質地更好,自身價值更高的那種貨幣。當兩種不同質地的貨幣同時流通時,隻要有價值差異,劣幣驅逐良幣就無法避免。
如果進一步的探討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我們很快發現,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即交易雙方的信息分布不均勻,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隻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大學和高校校長有同樣多的信息,對學生有完全的了解,也就不會出現接受次優的學生。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一原則,在此多列舉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譬如說,上班族都有這樣的體會,平日乘公共汽車或地鐵上下班,規矩排隊者總是被擠得東倒西歪,幾趟車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夠捷足先登,爭得座位或搶得時間。最後遵守秩序排隊上車的人越來越少,車輛一來,眾人都爭先恐後,搞得每次乘車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鍋飯盛行的單位,無論水平高低、努力與否、業績如何,所獲得的待遇和獎勵沒什麼差別,於是,年紀輕、能力強、水平高的就都另謀高就去了,剩下的則是老弱殘兵、平庸之輩,敷衍了事。這也是“劣幣驅逐良幣”。再有,官場上的腐敗現象如同瘟疫一樣蔓延,不貪汙受賄損公肥私隻能吃苦受窮。而且,在眾人皆貪的時候,獨善其身者常常被視為異己分子,無處容身,被迫同流合汙,否則被排擠出局。最後廉吏越來越少,越來越無法生存。這還是劣幣驅逐良幣原則在起作用。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但在這裏稍微提醒廣大讀者注意的是,不要濫用經濟學原理去解釋生活中的很多事,如今,經濟學所涉足的領域越來越廣,但是並不是每件事都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有時候我會發現,用經濟學闡釋其他非經濟學現象,更多的是帶有調侃的意味。這點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最後,想必很多人都關心,該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信息甄別是一個可行的方案。所謂的信息甄別是擁有信息劣勢一方通過信息甄別機製主動識別擁有信息優勢一方的信息。既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源於信息不對稱,那麼就應該通過信息甄別機製來共享信息。如名牌高校可以采用更多具體的指標,來加強對推薦生的考察。人們如果能知道哪些人排隊的,哪些是不排隊的,就可以事先把不排隊的排擠在一邊等等。隻要雙方信息一致,那麼“劣幣就是劣幣”,“良幣還是良幣”,何來驅逐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