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集權政治的沿革與重建訴求(1 / 3)

由上可知,雖然每一朝代的中央集權製度有所不同,但中央集權總是與個人集權聯係在一起的。長期以來,中國的政治結構與製度模式被稱為“封建君主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體製”。整個中國傳統的政治製度,如馬克思在1853年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所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專製政治是那種亙古千年之久的“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皇權在權力體係中居於核心和支配地位,大多數君主力求“乾綱獨攬”,“事皆親決”。不過在事實上,建立於終身製與世襲製之上的皇權運轉需要依賴不斷完善的行政官僚體係。雖然,皇權在理論上是獨裁的,但並非每一皇帝擁有獨裁的能力與權力。

曆代政治沿革證明,當傳統中央集權遭遇挑戰之時,也是中國各種思潮最易產生與流行之期。中國一旦失去強大的中央集權製度,國家的統一就難以維持,易於招致外敵入侵或外族侵淩,中央政府無法保障人民生命與財產的安全。故而,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具有維護統一與抵禦外侮的外在功能。

二、晚清集權政治製度的變革

晚清以降,在西學東漸與外部強權的刺激之下,中國的集權政治體製發生了一些變革。在中央層麵,六部之上設軍機處及政務處。軍機處掌理軍事,政務處掌理政事,以軍機處大臣或政務處大臣為百僚之長。隨著對外戰爭的進行,清政府不得不批量重用漢人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人,中央政權結構與權力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清室大權漸被肢解,地方督撫漸顯離心。清政府在屢次對外戰爭的失利與巨額戰爭賠款後,麵臨日益龐大的財政壓力與外交窘況,政府機構被迫調整,不斷變革製度,以應付日益危機的政治環境。

在西方列強侵略不斷加深之際,晚清政府中央專製集權製度受到嚴重衝擊。而且,因洋務運動期間漢族政治勢力的上升,政府集權遭受削弱。受國際民主化思潮的影響,中國開始出現了憲政思潮。晚清政治改革正是圍繞憲政而展開的。拋開晚清憲政實踐的效果不談,這是中央集權政治的一個創新,即在中央集權製度之下,試圖走憲政之路。這些憲政思想首先來源於早期維新思想家對世界的認識,他們是被認為睜眼看世界的先驅。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立足於國內,關注中國前途的先進知識分子,如魏源、徐繼佘等人,他們大力弘揚西方先進的民主政治製度,具有獨特的民主主義思想;一類是走出國門看世界的人,如郭嵩燾、馬建忠、薛福成等早期維新派人物。在這些早期維新派中,馮桂芬首次比較了中西政治製度,高度讚揚“君民不隔”的西方民主製度。與此同時,鄭觀應和王韜等人公開介紹西方的議會製度,主張進行“君民共主”。這些思想主張成為了晚清政治變革的外在輿論壓力。

由上可知,雖然每一朝代的中央集權製度有所不同,但中央集權總是與個人集權聯係在一起的。長期以來,中國的政治結構與製度模式被稱為“封建君主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體製”。整個中國傳統的政治製度,如馬克思在1853年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所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專製政治是那種亙古千年之久的“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皇權在權力體係中居於核心和支配地位,大多數君主力求“乾綱獨攬”,“事皆親決”。不過在事實上,建立於終身製與世襲製之上的皇權運轉需要依賴不斷完善的行政官僚體係。雖然,皇權在理論上是獨裁的,但並非每一皇帝擁有獨裁的能力與權力。

曆代政治沿革證明,當傳統中央集權遭遇挑戰之時,也是中國各種思潮最易產生與流行之期。中國一旦失去強大的中央集權製度,國家的統一就難以維持,易於招致外敵入侵或外族侵淩,中央政府無法保障人民生命與財產的安全。故而,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具有維護統一與抵禦外侮的外在功能。

二、晚清集權政治製度的變革

晚清以降,在西學東漸與外部強權的刺激之下,中國的集權政治體製發生了一些變革。在中央層麵,六部之上設軍機處及政務處。軍機處掌理軍事,政務處掌理政事,以軍機處大臣或政務處大臣為百僚之長。隨著對外戰爭的進行,清政府不得不批量重用漢人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人,中央政權結構與權力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清室大權漸被肢解,地方督撫漸顯離心。清政府在屢次對外戰爭的失利與巨額戰爭賠款後,麵臨日益龐大的財政壓力與外交窘況,政府機構被迫調整,不斷變革製度,以應付日益危機的政治環境。

在西方列強侵略不斷加深之際,晚清政府中央專製集權製度受到嚴重衝擊。而且,因洋務運動期間漢族政治勢力的上升,政府集權遭受削弱。受國際民主化思潮的影響,中國開始出現了憲政思潮。晚清政治改革正是圍繞憲政而展開的。拋開晚清憲政實踐的效果不談,這是中央集權政治的一個創新,即在中央集權製度之下,試圖走憲政之路。這些憲政思想首先來源於早期維新思想家對世界的認識,他們是被認為睜眼看世界的先驅。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立足於國內,關注中國前途的先進知識分子,如魏源、徐繼佘等人,他們大力弘揚西方先進的民主政治製度,具有獨特的民主主義思想;一類是走出國門看世界的人,如郭嵩燾、馬建忠、薛福成等早期維新派人物。在這些早期維新派中,馮桂芬首次比較了中西政治製度,高度讚揚“君民不隔”的西方民主製度。與此同時,鄭觀應和王韜等人公開介紹西方的議會製度,主張進行“君民共主”。這些思想主張成為了晚清政治變革的外在輿論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