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在洛陽召開的國難會議,《時代公論》創刊號的“時事述評”認為,“國難會議不過是一種貢獻意見的一個谘詢機關,不像憲政國家的議會一樣,議決事項有強製政府執行的權力”。足可表明,“時代公論派”對國難會議的成效未抱很大的幻想。1932年4月1日,以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教授為主體的學人創辦了《時代公論》雜誌,楊公達任主編(後由阮毅成任主編),張其昀為總發行人。《時代公論》社的核心成員有杭立武、梅思平、薩孟武、阮毅成等,另有中國政治學會的一些骨幹成員。中國政治學會曾於1932年9月在南京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政治學者的組織。選出了周鯁生、浦薛鳳、錢端升、王艇生(王世傑)、杭立武為常務理事,並由杭立武為總幹事,負責處理日常事務。五個月之後,張氏辭去了《時代公論》總發行人的職務。《時代公論》為周刊,除政論文章外,刊登時事述評、讀者論壇及通訊,也出版專刊。如第25號作為“九一八國恥紀念專刊”,第33號作為“抗日方案征文專號”,第40、41號作為“新年特大號”,第65、66號作為“憲法問題專號”,第92、93號作為“新年號”。自1932年4月1日出版至1935年3月22日休刊,共出版了156期。據不完全統計,前後有206人在該刊上發表政論性文章842篇文章。統計期刊中缺第6、10、11、67、72、110、118號,且未包括時事述評、通訊及詩歌。以平均每期5.4篇文章計,所刊文章總數約略880篇。主要撰稿人如下表。
22位主要撰稿人共發表文章395篇,占總篇數的46.9%。上述人員中大多有留學國外的經曆,政論水準較高,具有現代政治知識背景與追隨國際潮流的可能性。在撰稿人中,楊公達所撰文章最多。據不完全統計,除時事述評外,楊共寫了63篇,從該刊的第1號到48號,即發表了27篇政論性文章。其中關於政治的有20篇,譬如《實現民主政治的途徑》(第1號)、《折衷主義與中國政治》(第3號)、《國民黨的危機與自救》(第4號)、《國民代表會的選舉》(第6號)、《再論國民黨的危機與自救》(第7號)、《灰色政治與姑息政治》(第10號)、《三論國民黨的危機與自救》(第11號)、《關於黨部組織簡單化》(第13號)、《國民黨複興論》(第16號)、《外交隻是方法嗎?》(第17號)、《請拿出“慷慨歌燕市”的精神》(第20號)、《汪精衛先生辭職索引和責任內閣製的崩潰》(第21號)、《革命的回憶與國民黨的複興》(第23號)、《國難政府應強力化》(第24號)、《“九一八”以來的中國政治》(第25號)、《中國所需要的政治家》(第31號)、《我的意見是時代錯誤的嗎》(第34號)、《告三中全會中央委員》(第37號)、《對三中全會提案的一點意見》(第38號)、《和平奮鬥救中國》(第40、41合刊)。關於法律的1篇,有《關於民選立法監察委員》(第2號)。關於中日問題分析的有6篇,有《人自為戰的抗日》(第19號)、《抗日的途徑》(第27號)、《李頓報告書與中國命運》(第29號)、《戰呢?和呢?》(第42號)、《怎樣戰?》(第43號)、《時局的開展與對日殊死戰》(第48號)等。
伴隨在洛陽召開的國難會議,《時代公論》創刊號的“時事述評”認為,“國難會議不過是一種貢獻意見的一個谘詢機關,不像憲政國家的議會一樣,議決事項有強製政府執行的權力”。足可表明,“時代公論派”對國難會議的成效未抱很大的幻想。1932年4月1日,以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教授為主體的學人創辦了《時代公論》雜誌,楊公達任主編(後由阮毅成任主編),張其昀為總發行人。《時代公論》社的核心成員有杭立武、梅思平、薩孟武、阮毅成等,另有中國政治學會的一些骨幹成員。中國政治學會曾於1932年9月在南京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政治學者的組織。選出了周鯁生、浦薛鳳、錢端升、王艇生(王世傑)、杭立武為常務理事,並由杭立武為總幹事,負責處理日常事務。五個月之後,張氏辭去了《時代公論》總發行人的職務。《時代公論》為周刊,除政論文章外,刊登時事述評、讀者論壇及通訊,也出版專刊。如第25號作為“九一八國恥紀念專刊”,第33號作為“抗日方案征文專號”,第40、41號作為“新年特大號”,第65、66號作為“憲法問題專號”,第92、93號作為“新年號”。自1932年4月1日出版至1935年3月22日休刊,共出版了156期。據不完全統計,前後有206人在該刊上發表政論性文章842篇文章。統計期刊中缺第6、10、11、67、72、110、118號,且未包括時事述評、通訊及詩歌。以平均每期5.4篇文章計,所刊文章總數約略880篇。主要撰稿人如下表。
22位主要撰稿人共發表文章395篇,占總篇數的46.9%。上述人員中大多有留學國外的經曆,政論水準較高,具有現代政治知識背景與追隨國際潮流的可能性。在撰稿人中,楊公達所撰文章最多。據不完全統計,除時事述評外,楊共寫了63篇,從該刊的第1號到48號,即發表了27篇政論性文章。其中關於政治的有20篇,譬如《實現民主政治的途徑》(第1號)、《折衷主義與中國政治》(第3號)、《國民黨的危機與自救》(第4號)、《國民代表會的選舉》(第6號)、《再論國民黨的危機與自救》(第7號)、《灰色政治與姑息政治》(第10號)、《三論國民黨的危機與自救》(第11號)、《關於黨部組織簡單化》(第13號)、《國民黨複興論》(第16號)、《外交隻是方法嗎?》(第17號)、《請拿出“慷慨歌燕市”的精神》(第20號)、《汪精衛先生辭職索引和責任內閣製的崩潰》(第21號)、《革命的回憶與國民黨的複興》(第23號)、《國難政府應強力化》(第24號)、《“九一八”以來的中國政治》(第25號)、《中國所需要的政治家》(第31號)、《我的意見是時代錯誤的嗎》(第34號)、《告三中全會中央委員》(第37號)、《對三中全會提案的一點意見》(第38號)、《和平奮鬥救中國》(第40、41合刊)。關於法律的1篇,有《關於民選立法監察委員》(第2號)。關於中日問題分析的有6篇,有《人自為戰的抗日》(第19號)、《抗日的途徑》(第27號)、《李頓報告書與中國命運》(第29號)、《戰呢?和呢?》(第42號)、《怎樣戰?》(第43號)、《時局的開展與對日殊死戰》(第48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