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對運營來說,也存在大量類似的“藝術”,它們或許是脫離“手段”而存在的,或許隻有你真的存有某些“相信”或某些特定的“價值理念”,你才能把它們做好。
在這個層次上,我常常講,運營是有“光”的,運營做好了,往往既能打動你的用戶,反過來又能讓你自己得到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某種意義上,我相信任何一個行業或職業,從出現、興起到成熟,中間必定會經曆一個從最早的認知混亂,到漸漸有一批人開始百花齊放、七嘴八舌地跳出來去談論它、分析它、建設它,再到最後圍繞著它逐漸趨近於有一套較為完善且大家一致認可的方法論的過程。互聯網的發展是這樣,創業的發展是這樣,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的發展是這樣,運營大概也不會例外。
如果說,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這個職業在2010年之前經曆的是認知混亂,在2011到2015年之間經曆的是百花齊放和集體建設,那麼到了今天,行業對於這個職業的理解,已經慢慢開始趨近於統一和完善了。
相反,對“運營”來說,現在可能我們還沒能夠結束“認知混亂”的階段。
好的方麵是,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整個行業的確正在越來越重視運營,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開始對於行業去輸出一些自己關於運營的認識和理解,比如我的朋友張亮、韓敘、金璞、韓利等人。我覺得這個“多元化表達”和“百花齊放”的過程是有助於整個行業和運營這個職業變得更好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這也成為了我想要寫這樣一本書的初衷。我相信,或許受困於我的經曆和水平所限,這本書一定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和亟待指正之處,但我願意相信它的意義是偏向於積極的。
除此之外,下麵幾個原因,也是我想要來寫這樣一本書的助推因素。
第一,我在自己的運營生涯中走過太多彎路,經曆過太多的迷惑,在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裏,關於運營怎麼做,都沒有人能夠指導我,我更多時候隻能依靠自己獨自去摸爬滾打和野蠻生長。
然而,很多雷同的問題,我發現今天的很多運營人仍然在不斷經曆著。
我是信奉這樣一個邏輯的——
“是什麼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用它來更好地拯救這個世界。”
因此,當我覺得我經曆了很多痛苦能夠從某個坑裏爬出來之後,我會有特別強烈的意願要回過頭去盡力幫一幫那些現在還在坑裏的同學們。
某種意義上,無論寫這本書,還是與Luke、布棉一起創辦三節課(sanjieke.),都是這一邏輯的產物。
第二,寫這樣一本書對我個人來說,可能是一種重要的自我實現。
我常常跟朋友們說,我自己身上有兩類特別強烈的身份認同。
第一個身份認同是“寫作者”。我特別享受那種自己完成了某次深度的思考,用文字表達出來後,觸動了一部分讀者的感覺。
而我的第二個身份認同,就是“運營”。我喜歡運營的實際工作中那種麵對用戶,通過你的一些所作所為贏得用戶認可後的滿足與成就感。
於是,這兩件讓我熱愛的事情,在我身上形成一個交彙點,就變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第三,我喜歡運營,但同時也發現有很多人對於運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誤解和偏見——至少在我看來是誤解和偏見,於是,我會有特別強烈的意願想要去矯正這些我眼中的誤解和偏見。
我曾經不止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跟我聊到——
“運營到底是什麼?它是做什麼的啊?”
“運營不就是推廣嗎?”
“運營感覺就是打雜,沒什麼前途也沒什麼技術含量啊。”
“運營肯定地位是不如產品的。”
這些問題被問得多了,總會讓我覺得很難受。身為一個運營,我開始特別想要為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正名,特別想要讓更多人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價值所在。這是自然而然的。
於是,對此我慢慢有了一些較為強烈的表達欲望。
就像上麵提到的,在我眼中,“運營”是有光的,它自有它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所在,且優秀的運營也一定能夠同時給到自己與用戶足夠的價值反饋。從內容上來說,本書共分為“運營是什麼?”、“運營之‘光’”、“運營的核心技能&工作方法”、“運營的一些宏觀規律和邏輯”、“一個運營的職業發展與成長”、“一個運營人的自省與思考”等6個主要的章節。
在第1章“運營是什麼”中,我會詳細介紹我所理解的運營,以及在互聯網行業中,不同公司內運營的分工、工作內容之間的差異,以及運營和產品、市場等其他部門間的關係和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