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句用了頂真的修辭方式,即用前一句的結尾“本”做後一句的開頭。使上下句銜接緊密,更好地反映了“務本”與“道生”之間的內在聯係。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有些人花言巧語,裝出一副偽善的麵孔,這種人仁德是很少的。”
【說明】
一、本章說明巧言令色是為了取悅於人、謀求私利,這種人很少有仁德可言。
二、巧、令都用作使動詞,是“使言辭動聽”“使臉色和善”的意思。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語法分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從三個方麵進行自我反省:替人謀劃有不竭智盡力的地方嗎?與朋友交往有不真心實意的地方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技能有沒用心複習的嗎?”
【說明】
一、道德的培養,外在因素是重要的,但外在因素要通過內在因素起作用,所以儒家更重視內在的道德修養。本章介紹提高內在道德修養的一個基本方法:每天進行自我反省。
二、1.日,名詞用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2.三,一般看作虛數,表示次數多;我們看作實數,表示三個方麵。朱熹《論語集注》說:“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三、本章用了總提分承的組篇方法:先總說“三省吾身”,然後進行分述。句子眉目清晰,層次分明。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語法分析】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即使是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也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發布政令要言而有信;節省開支,愛護各級官吏;要按照時令節氣役使老百姓。”
【說明】
一、本章是孔子為統治者設定的治國之道。
二、春秋時代實行車戰,兵車的數量反映國家的大小強弱。千乘之國,是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兵車多的國家有數千輛,千乘之國算不上大國。本章人與民對舉,可知人指由各級官吏組成的貴族階層。如果最高統治者愛護他們,各級官吏就會恪盡職守,盡忠效力。
三、本章較好地體現了《論語》的語言特色:簡潔明快,含意深刻,通俗流暢,易讀易記。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語法分析】
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句用了頂真的修辭方式,即用前一句的結尾“本”做後一句的開頭。使上下句銜接緊密,更好地反映了“務本”與“道生”之間的內在聯係。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有些人花言巧語,裝出一副偽善的麵孔,這種人仁德是很少的。”
【說明】
一、本章說明巧言令色是為了取悅於人、謀求私利,這種人很少有仁德可言。
二、巧、令都用作使動詞,是“使言辭動聽”“使臉色和善”的意思。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語法分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從三個方麵進行自我反省:替人謀劃有不竭智盡力的地方嗎?與朋友交往有不真心實意的地方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技能有沒用心複習的嗎?”
【說明】
一、道德的培養,外在因素是重要的,但外在因素要通過內在因素起作用,所以儒家更重視內在的道德修養。本章介紹提高內在道德修養的一個基本方法:每天進行自我反省。
二、1.日,名詞用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2.三,一般看作虛數,表示次數多;我們看作實數,表示三個方麵。朱熹《論語集注》說:“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三、本章用了總提分承的組篇方法:先總說“三省吾身”,然後進行分述。句子眉目清晰,層次分明。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語法分析】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即使是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也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發布政令要言而有信;節省開支,愛護各級官吏;要按照時令節氣役使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