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而篇第一(1)(2 / 2)

【說明】

一、本章是孔子為統治者設定的治國之道。

二、春秋時代實行車戰,兵車的數量反映國家的大小強弱。千乘之國,是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兵車多的國家有數千輛,千乘之國算不上大國。本章人與民對舉,可知人指由各級官吏組成的貴族階層。如果最高統治者愛護他們,各級官吏就會恪盡職守,盡忠效力。

三、本章較好地體現了《論語》的語言特色:簡潔明快,含意深刻,通俗流暢,易讀易記。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語法分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子弟進入父母的居處,就要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居處外出,就要敬愛兄長;處事要謹慎,說話要守信;普遍地愛護大眾,而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流傳下來的文獻典籍。”

【說明】

一、本章說明學習做人是第一位的,有餘力再學習文化知識。

二、《禮記·內則》說:“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古代士這個階層以上,父子居住的房間是分開的。

三、“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的“則”,連詞,表示對待性的承接。兩事如果有正反、上下、前後、裏外等的關係,常用平行的兩個分句對待起來說,並在兩個分句各用一個“則”,表示彼此對照的關係。

四、1.孔子的話,音節整齊勻稱,讀起來上口悅耳。2.“信”、“仁”、“文”三個同韻字安排在句末,同韻字與不同韻的字交錯間出,有回環往複的音樂美。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語法分析】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①∨雖曰「[未]學」,②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看重妻子的美德,不看重妻子的美色;侍奉父母,能竭盡自己的心力;侍奉君上,能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以至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有學習過《詩》、《書》、《禮》、《樂》等,我也一定要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說明】

一、本章說明衡量學習與否的標準不是看學曆,而是看一個人的行為,看他的言談舉止。

二、1.“言而有信”的“而”,連接動詞性中心語和補語,表示補充說明和被補充說明的關係。2.“吾必謂之學”中的“謂”含有認為的意義,“之學”是主謂詞組,整體充當“謂”的賓語。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語法分析】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的也不會鞏固。要以忠信作為立身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道德品質。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錯誤,就不要害怕改正。”

【說明】

一、本章是孔子對君子進行自我修養所提的四點要求。

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裏的君子是指在上位的統治者,他們不莊重就沒有威嚴,下層民眾就不會敬畏。“學則不固”是承“君子不重”繼續說它的後果的,不莊敬持重就會輕浮急躁,學習就不能堅持到底,所學的東西也就不會牢固。

三、1.“君子不重則不威”是個假設關係的緊縮句,“學則不固”,是承“君子不威”的後果,也是假設關係的緊縮句。2.“無”通“毋”,副詞,表示祈使的否定。

四、本章的語言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繁簡得當。後三句提出的要求或者好懂,或者其他篇章已經說得較多,所以點到即止。至於君子為什麼要莊重,道理不很明顯,其他篇章涉及得也少,就從反麵稍作說明。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語法分析】

曾子曰:“①∨慎終,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統治者能夠審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思許多代以前的祖先,老百姓的道德風尚自然就歸於淳樸厚道了。”

【說明】

一、本章說明慎終追遠的教化作用。

二、①②分句之間是假設關係。

三、“慎終追遠”,運用活用(“慎”由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特指(“終”特指父母的去世)、稱代(“遠”以屬性代事物)等手法,結構成一組形式整齊、言簡意賅的當句對,後來凝固成一則恪盡孝道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