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法圓機,善用十策
1.理氣通降 理氣通降適用於胃脘作脹,時輕時重的患者。其中夾食、夾濕、夾痰雖間或有之,但以氣滯為主者,治宜理氣通降。在香蘇飲一方的基礎上,適當加入通降之品,如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組成加味香蘇飲,作為治療氣滯證胃痛的主方,療效較好。
2.化瘀通絡 適用於瘀血胃痛。症見胃痛日久,久則入絡,以痛為主,痛點固定。當以化瘀通絡止痛為治。病在氣者,常用自己擬定的金延香附湯治之。藥用金鈴子、延胡索、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等。瘀久入絡的瘀血重證,常以自己擬製的蝟皮香蟲湯進行治療,藥用:炙刺蝟皮、炒九香蟲、炒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製乳香、製沒藥、香附、香櫞皮、佛手等品。
3.通腑泄熱 通腑泄熱適用於胃中積熱,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者。治以通腑泄熱,給邪火以出路,取效最捷。常藥用為:酒製大黃、黃連、黃芩、枳殼、栝樓、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氣熱口渴,大便不結者,去酒製大黃,加生石膏、知母;陰傷合增液湯,服後大便不暢者可以續進。
4.降胃導滯 降胃導滯適用於胃失通降,膽汁上犯,濕熱蘊結,食積阻滯,證見胃脘堵悶疼痛口苦,舌紅苔黃膩。本證是胃失通降在先,膽汁上犯於後,降胃才是治本之圖。治宜降胃導滯,常用蘇梗、荷梗、香附、陳皮、萊菔子、大腹皮、檳榔、焦三仙、連翹、半枝蓮等。濕濁者加半夏;熱重加黃連;痰熱加全瓜蔞;便秘加大黃;兼瘀加失笑散。
5.滋陰通降 滋陰通降適用於胃陰不足,症見隱隱灼痛,口幹,納少便幹,舌紅少苔;治療本證應以甘涼濡潤(但又不可過用滋膩),佐以行氣化滯之品最為靈驗。常用自擬加減益胃湯,藥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白芍、甘草、烏梅、丹參、香附、金鈴子等。
6.辛甘通陽 辛甘通陽適用於脾胃陽虛,症見胃痛喜暖喜按,饑時痛甚,得食痛緩,舌暗苔薄,脈細弦或沉弦。此時非甘溫不能扶其衰,不和營不能緩其急。宜以辛甘通陽,培土泄木為重點。若有形之滯填塞其中,宜先標後本,積去方可議補。治療此證,常以自擬方加味黃芪建中湯為主。藥用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怡糖、高良薑、大棗、金鈴子、延胡索、陳皮。
7.升清降濁 升清降濁適用於中氣下陷,症見體瘦納少,食則不運,腹脹如墜,病久不愈。此乃虛中夾滯。若一味補益升提,則胃氣愈加壅滯;如單用疏理,則胃氣愈加虛陷,胃亦隨疏隨滯。故應脾胃同治,升降並調,關鍵在於掌握分寸。若腹脹便稀,以升清為主;腹脹便幹,以降濁為主。藥用黃芪、黨參、白術、甘草、酒當歸、升麻、柴胡、大腹皮、枳殼。
一、活法圓機,善用十策
1.理氣通降 理氣通降適用於胃脘作脹,時輕時重的患者。其中夾食、夾濕、夾痰雖間或有之,但以氣滯為主者,治宜理氣通降。在香蘇飲一方的基礎上,適當加入通降之品,如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組成加味香蘇飲,作為治療氣滯證胃痛的主方,療效較好。
2.化瘀通絡 適用於瘀血胃痛。症見胃痛日久,久則入絡,以痛為主,痛點固定。當以化瘀通絡止痛為治。病在氣者,常用自己擬定的金延香附湯治之。藥用金鈴子、延胡索、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等。瘀久入絡的瘀血重證,常以自己擬製的蝟皮香蟲湯進行治療,藥用:炙刺蝟皮、炒九香蟲、炒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製乳香、製沒藥、香附、香櫞皮、佛手等品。
3.通腑泄熱 通腑泄熱適用於胃中積熱,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者。治以通腑泄熱,給邪火以出路,取效最捷。常藥用為:酒製大黃、黃連、黃芩、枳殼、栝樓、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氣熱口渴,大便不結者,去酒製大黃,加生石膏、知母;陰傷合增液湯,服後大便不暢者可以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