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胃脘痛(一)(2 / 3)

4.降胃導滯 降胃導滯適用於胃失通降,膽汁上犯,濕熱蘊結,食積阻滯,證見胃脘堵悶疼痛口苦,舌紅苔黃膩。本證是胃失通降在先,膽汁上犯於後,降胃才是治本之圖。治宜降胃導滯,常用蘇梗、荷梗、香附、陳皮、萊菔子、大腹皮、檳榔、焦三仙、連翹、半枝蓮等。濕濁者加半夏;熱重加黃連;痰熱加全瓜蔞;便秘加大黃;兼瘀加失笑散。

5.滋陰通降 滋陰通降適用於胃陰不足,症見隱隱灼痛,口幹,納少便幹,舌紅少苔;治療本證應以甘涼濡潤(但又不可過用滋膩),佐以行氣化滯之品最為靈驗。常用自擬加減益胃湯,藥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白芍、甘草、烏梅、丹參、香附、金鈴子等。

6.辛甘通陽 辛甘通陽適用於脾胃陽虛,症見胃痛喜暖喜按,饑時痛甚,得食痛緩,舌暗苔薄,脈細弦或沉弦。此時非甘溫不能扶其衰,不和營不能緩其急。宜以辛甘通陽,培土泄木為重點。若有形之滯填塞其中,宜先標後本,積去方可議補。治療此證,常以自擬方加味黃芪建中湯為主。藥用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怡糖、高良薑、大棗、金鈴子、延胡索、陳皮。

7.升清降濁 升清降濁適用於中氣下陷,症見體瘦納少,食則不運,腹脹如墜,病久不愈。此乃虛中夾滯。若一味補益升提,則胃氣愈加壅滯;如單用疏理,則胃氣愈加虛陷,胃亦隨疏隨滯。故應脾胃同治,升降並調,關鍵在於掌握分寸。若腹脹便稀,以升清為主;腹脹便幹,以降濁為主。藥用黃芪、黨參、白術、甘草、酒當歸、升麻、柴胡、大腹皮、枳殼。

8.辛開苦降 辛開苦降適用於寒熱錯雜,症見胃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舌紅苔黃。此上熱下寒之證。純用清熱,則胃熱未除而中寒更甚;一味溫補則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熾。故宜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並進以調其升降。藥用黃芩、黃連、半夏、黨參、幹薑、吳茱萸、枳殼、砂仁、陳皮。虛象不減者去黨參,腸鳴便稀加白術、扁豆,泛酸加烏賊骨、瓦楞子。痰熱者合小陷胸湯。

9.平肝降逆 平肝降逆適用於肝胃不和,痰濁內阻,胃氣上逆,症見噯氣頻作或惡心嘔吐,大便幹結,苔膩。此乃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胃虛宜補,痰濁宜滌,氣逆宜降,補瀉並用,虛實兼顧。藥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薑、黨參、大黃、甘草、蘇梗、香附等。

10.散寒通陽 散寒通陽適用於寒邪犯胃,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暖喜按,苔薄白。素有胃病,複感寒邪,最多此症。此乃實證,治當溫散宣通。藥用高良薑、香附、吳茱萸、蘇梗、蓽澄茄、陳皮、生薑、砂仁等。若寒食交阻,酌加焦三仙;化熱者加黃連,或改用辛開苦降法。

二、補中有通,靜中有動

胃為後天之本,後天有病,多由氣血、陰陽、髒腑功能失調所致,當先調整,使之歸於平衡,非必以補,方能助其後天。胃與脾互為表裏,髒腑絡屬。胃主納、脾主運;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潤,脾喜燥。其納、運、升、降、潤、燥六字,既概括了脾胃的生理特性和喜惡,又體現了治法內容。即其中升、運、潤三字,雖寓有補法之意,但也示人不宜呆補、漫補、壅補。因此,胃病的補法應補中有通,靜中有動。使補而不滯,潤而不膩,能升能運,以順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

胃病雖然初病多實,久病必虛,但必須結合臨床實際。久病未必皆虛。例如久病由氣入絡,可表現為瘀痛實證或血瘀氣滯;久病體虛,痰濁困之;或久病及脾,運化失司,氣滯於中,水濕不化,或複加情誌、飲食所傷,往往又兼氣滯、痰濕、濕滯等,表現為實證或虛實夾雜。在治療上雖有脾虛,但如氣滯明顯、一味補之,往往滯氣生滿,導致滯痛,脹滿等症加重;氣虛挾滯,食積難化,如一味補氣健脾,影響消導,反加脹痛;又如脾虛挾濕,或痰濁阻中,雖病由脾虛不運所致,臨證如不細察舌苔,急於進行圖本,過用甘膩之品,則反滋脘痞腹脹,甚至厭食,泛惡;再如中焦脾胃氣虛,兼見濕熱,或胃火內熾,或胃陰不足,虛火內擾,或脾胃伏熱內蘊又兼脾虛之象,這等虛實寒熱錯雜之證,不能隻見其虛,忽視其實;隻顧其本,不顧其標。如誤用補法,或甘膩滋濕戀熱,邪不易撤;或壅氣生火,助長其熱,所謂“氣有餘便是火”也。上述僅屬舉例,臨床尚有更多複雜的情況。因此胃病虛證之用補法,不僅要“先其所因,伏其所主”,針對病因治療,還要權衡標本緩急輕重,或先祛邪而後補虛,或補瀉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