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深宮煎熬中領悟生存智慧(1 / 3)

然而李承乾本人卻像個扶不起的阿鬥。這次風波並沒讓他清醒,反而越發擺出任性姿態——整日歌舞宴飲,進而愛上太常寺一個歌童,將其改名“稱心”,與其同吃同住同榻安眠,醉心於斷袖的雲雨。又招攬道士秦英等人,祈福消災書符念咒。李世民得知太子寵幸孌童、結交術士,震怒不已,派人至東宮捉拿稱心、秦英等當即處死。承乾懷疑此事係李泰告發,越發銜恨弟弟,甚至還遷怒父皇,以生病為由拒不上朝,並在東宮偷偷祭奠稱心,為其立碑塑像,整日痛哭悼念他的愛人。

偏偏這一時期國事也很煩亂。平定高昌的大將侯君集在當地大肆掠奪金銀財寶,縱容士兵胡作非為,還大言不慚地將後漢西域都護班超的記功碑磨平,擅自書寫自己功勞;北部薛延陀涉過大漠侵犯邊疆,李世已受命入京接任兵部尚書,沒來得及啟程又統帥兵馬倉促應戰;太史令李淳風又上奏,星孛太微天象不利,原定的封禪也不得不取消……

內政外事紛紛擾擾,李世民心力交瘁,從來對朝政樂此不疲的他竟也感到厭煩了,於是將政務交與眾宰相,再度開始了巡遊,去洛陽、去武功、去慶善宮,甚至到驪山泡溫湯,又在終南山修建翠微宮,大半年的時間都不在長安,仿佛是在躲避繁雜的朝局。當然,皇帝出遊不能缺少美人相伴,可惜從來沒有媚娘的份。

日月如梭往往複複,這已經是媚娘入宮的第六個年頭,一如既往的平淡、一如既往的靜謐,她自己似乎也習慣了這種寂寞。春看楊花飛舞、夏聽夜雨蟲鳴、秋觀落葉如蝴、冬圍錦被酣睡,從正月到臘月,從清晨到日落,明天隻是昨天的重複。太子魏王之爭已延展到掖庭,人人都在傳言,某位婕妤收了魏王多少賄賂,某位才人與魏王府某位幕僚是親戚,但這場儲位之爭對媚娘而言並不意味著什麼,甚至她連被收買的資格都夠不上,除了一隻客套性的金釵她什麼也沒得到——有誰會在意一個不受寵的嬪妃呢?

尚儀局那種近乎玩笑的宴席還在天天進行,才人們不是百無聊賴地說長道短,就是捂著嘴打瞌睡,隻有徐惠興致盎然,媚娘實在不明白,為何這位妹子能天天沉浸在一模一樣的事情中毫無厭煩,那認真的表情、孜孜不倦的態度,仿佛皇帝真坐在那個空位子上似的。因為兩人年紀相差最少,徐惠對媚娘格外親近,時常與她談心,有幾次還一臉憂愁地對媚娘說:“萬歲近兩年巡遊過多,又到處修建離宮別館,遠不及以前勤政愛民了。這樣下去勞民傷財,又於龍體無益,可如何是好?得上書勸勸萬歲啊……”身在苦中卻還一心為那個男人乃至他的社稷憂心,媚娘真不知該佩服她還是可憐她。

如果早晨一覺醒來,發現外麵陰雲密布,那尚儀局也不必去了,隻能待在屋裏自己解悶。媚娘從小不是個精於女紅之人,相較針線,她更熱衷於讀書。聖德皇後的《女則》,已讀了千遍萬遍,並非因為喜歡讀,而是掖庭之中找不到別的書。但是經過這些年,讀起來的感覺已不一樣,媚娘雖然眼睛看著長孫皇後樸實的語句,靈魂深處卻抱著反抗、甚至是吹毛求疵的心態,品味著長孫皇後的人生:

然而李承乾本人卻像個扶不起的阿鬥。這次風波並沒讓他清醒,反而越發擺出任性姿態——整日歌舞宴飲,進而愛上太常寺一個歌童,將其改名“稱心”,與其同吃同住同榻安眠,醉心於斷袖的雲雨。又招攬道士秦英等人,祈福消災書符念咒。李世民得知太子寵幸孌童、結交術士,震怒不已,派人至東宮捉拿稱心、秦英等當即處死。承乾懷疑此事係李泰告發,越發銜恨弟弟,甚至還遷怒父皇,以生病為由拒不上朝,並在東宮偷偷祭奠稱心,為其立碑塑像,整日痛哭悼念他的愛人。

偏偏這一時期國事也很煩亂。平定高昌的大將侯君集在當地大肆掠奪金銀財寶,縱容士兵胡作非為,還大言不慚地將後漢西域都護班超的記功碑磨平,擅自書寫自己功勞;北部薛延陀涉過大漠侵犯邊疆,李世已受命入京接任兵部尚書,沒來得及啟程又統帥兵馬倉促應戰;太史令李淳風又上奏,星孛太微天象不利,原定的封禪也不得不取消……

內政外事紛紛擾擾,李世民心力交瘁,從來對朝政樂此不疲的他竟也感到厭煩了,於是將政務交與眾宰相,再度開始了巡遊,去洛陽、去武功、去慶善宮,甚至到驪山泡溫湯,又在終南山修建翠微宮,大半年的時間都不在長安,仿佛是在躲避繁雜的朝局。當然,皇帝出遊不能缺少美人相伴,可惜從來沒有媚娘的份。

日月如梭往往複複,這已經是媚娘入宮的第六個年頭,一如既往的平淡、一如既往的靜謐,她自己似乎也習慣了這種寂寞。春看楊花飛舞、夏聽夜雨蟲鳴、秋觀落葉如蝴、冬圍錦被酣睡,從正月到臘月,從清晨到日落,明天隻是昨天的重複。太子魏王之爭已延展到掖庭,人人都在傳言,某位婕妤收了魏王多少賄賂,某位才人與魏王府某位幕僚是親戚,但這場儲位之爭對媚娘而言並不意味著什麼,甚至她連被收買的資格都夠不上,除了一隻客套性的金釵她什麼也沒得到——有誰會在意一個不受寵的嬪妃呢?

尚儀局那種近乎玩笑的宴席還在天天進行,才人們不是百無聊賴地說長道短,就是捂著嘴打瞌睡,隻有徐惠興致盎然,媚娘實在不明白,為何這位妹子能天天沉浸在一模一樣的事情中毫無厭煩,那認真的表情、孜孜不倦的態度,仿佛皇帝真坐在那個空位子上似的。因為兩人年紀相差最少,徐惠對媚娘格外親近,時常與她談心,有幾次還一臉憂愁地對媚娘說:“萬歲近兩年巡遊過多,又到處修建離宮別館,遠不及以前勤政愛民了。這樣下去勞民傷財,又於龍體無益,可如何是好?得上書勸勸萬歲啊……”身在苦中卻還一心為那個男人乃至他的社稷憂心,媚娘真不知該佩服她還是可憐她。

如果早晨一覺醒來,發現外麵陰雲密布,那尚儀局也不必去了,隻能待在屋裏自己解悶。媚娘從小不是個精於女紅之人,相較針線,她更熱衷於讀書。聖德皇後的《女則》,已讀了千遍萬遍,並非因為喜歡讀,而是掖庭之中找不到別的書。但是經過這些年,讀起來的感覺已不一樣,媚娘雖然眼睛看著長孫皇後樸實的語句,靈魂深處卻抱著反抗、甚至是吹毛求疵的心態,品味著長孫皇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