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中國政治製度成功的關鍵(1 / 3)

一、 什麼是中國成功之道

什麼樣的政治體製模式是好的政治體製模式?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政治體製模式,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模式,政治體製具有多樣化的類型。我們應該如何判定一種製度模式是不是好的製度模式?這不能靠主觀臆想,更不能盲目全盤按照西方傳統價值觀來審視,而是需要基於特定背景去分析,用量化數據來說話,用客觀事實來證明。(參見胡鞍鋼:《從政治製度看中國為什麼總會成功?》(2011年1月24日),載《國情報告》,2011(8)。)

鄧小平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並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達到上述三個要求,時間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長些,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我們能夠也必須達到。所以,黨和國家的各種製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於實現這三條來檢驗。(參見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見《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322~3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我將這三條標準稱之為“鄧小平標準”,也就是“中國標準”。衡量中國製度的好壞優劣,既不是根據所謂的“蘇聯標準”,也不是根據所謂的“美國標準”,而是“中國標準”,是要用“鄧小平標準”來檢驗、來比較,特別是與美國比較。這首先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了追趕乃至超過美國的必要條件,即人口和資源條件:一是中國總人口是美國的四到五倍,二是中國的國土麵積和美國相當,不僅地域遼闊,而且資源豐富。但如果僅僅具備必要條件而沒有充分條件,中國就不可能趕上美國,而且中國與美國的相對差距還會越來越大。

隻有具備了充分條件,中國才能夠實現趕超美國的目標。在近代,中國成為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落伍者,與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即美國形成了巨大的曆史差距,後來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才成為成功地加速追趕美國的追趕者,不久還將成為超越者。中國之所以取得真正的成功並有能力趕超美國,是因為中國具有真正的製度優勢,即所謂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這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充分條件。

追趕和超過美國始終是中國領導人的“大戰略”。1956年,毛澤東率先提出“趕超美國”的“強國夢”。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預備會議上首次提出用五十年或六十年的時間趕上並超過美國的戰略設想:“(中國)會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美國隻有一億七千萬人口,我國人口比它多幾倍,資源也豐富,氣候條件跟它差不多,趕上是可能的。應不應該趕上呢?完全應該。”“假如我們再有五十年(指2006年)、六十年(指2016年),就完全應該趕過它。”(毛澤東:《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1956年8月30日),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受毛澤東的影響,我於2000年也曾提出中國在21世紀將以更快的速度追趕美國。2000年我在國情報告上撰文指出,在新的世紀即將來臨之際,中國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要繼續追趕發達國家,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現代化指標方麵的發展差距。如果直截了當地說,就是以更快的速度追趕美國,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追趕世界上最發達也是最強大的國家,這將構成21世紀中國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令人關注的重大事件。(參見胡鞍鋼:《21世紀展望:中國如何追趕美國》(2000年10月6日),載《國情報告》,2000(80)。)

一、 什麼是中國成功之道

什麼樣的政治體製模式是好的政治體製模式?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政治體製模式,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模式,政治體製具有多樣化的類型。我們應該如何判定一種製度模式是不是好的製度模式?這不能靠主觀臆想,更不能盲目全盤按照西方傳統價值觀來審視,而是需要基於特定背景去分析,用量化數據來說話,用客觀事實來證明。(參見胡鞍鋼:《從政治製度看中國為什麼總會成功?》(2011年1月24日),載《國情報告》,2011(8)。)

鄧小平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並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達到上述三個要求,時間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長些,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我們能夠也必須達到。所以,黨和國家的各種製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於實現這三條來檢驗。(參見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見《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322~3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我將這三條標準稱之為“鄧小平標準”,也就是“中國標準”。衡量中國製度的好壞優劣,既不是根據所謂的“蘇聯標準”,也不是根據所謂的“美國標準”,而是“中國標準”,是要用“鄧小平標準”來檢驗、來比較,特別是與美國比較。這首先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了追趕乃至超過美國的必要條件,即人口和資源條件:一是中國總人口是美國的四到五倍,二是中國的國土麵積和美國相當,不僅地域遼闊,而且資源豐富。但如果僅僅具備必要條件而沒有充分條件,中國就不可能趕上美國,而且中國與美國的相對差距還會越來越大。

隻有具備了充分條件,中國才能夠實現趕超美國的目標。在近代,中國成為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落伍者,與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即美國形成了巨大的曆史差距,後來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才成為成功地加速追趕美國的追趕者,不久還將成為超越者。中國之所以取得真正的成功並有能力趕超美國,是因為中國具有真正的製度優勢,即所謂的“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這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充分條件。

追趕和超過美國始終是中國領導人的“大戰略”。1956年,毛澤東率先提出“趕超美國”的“強國夢”。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預備會議上首次提出用五十年或六十年的時間趕上並超過美國的戰略設想:“(中國)會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美國隻有一億七千萬人口,我國人口比它多幾倍,資源也豐富,氣候條件跟它差不多,趕上是可能的。應不應該趕上呢?完全應該。”“假如我們再有五十年(指2006年)、六十年(指2016年),就完全應該趕過它。”(毛澤東:《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1956年8月30日),見《毛澤東文集》,第7卷,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受毛澤東的影響,我於2000年也曾提出中國在21世紀將以更快的速度追趕美國。2000年我在國情報告上撰文指出,在新的世紀即將來臨之際,中國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要繼續追趕發達國家,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現代化指標方麵的發展差距。如果直截了當地說,就是以更快的速度追趕美國,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追趕世界上最發達也是最強大的國家,這將構成21世紀中國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令人關注的重大事件。(參見胡鞍鋼:《21世紀展望:中國如何追趕美國》(2000年10月6日),載《國情報告》,2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