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弗朗茨格裏爾帕策(Franz Grillparzer,一七九一—一八七二),十 九世紀奧地利著名劇作家,人道

主義者,深得歌德和拜倫的讚賞,代表作有“命運悲劇” 《太祖母》、愛情悲劇《薩福》等。

④ 阿達爾貝爾特施蒂弗特(Adalbert Stifter,一八○五—一八六八),奧地利小說家,早期受德國浪

漫派影響,日後傾向古典主義,擅長寫中短篇小說,用文筆優美而獲較高評價。

----------------------- 頁麵21-----------------------

的。索嫩塔爾、馬克斯賴因哈德使這座戲劇城市再度譽滿全球。弗洛伊德

和科學界的泰鬥使早已聞名的維也納大學舉世矚目。——這些身為學者、藝

術名流、畫家、導演、建築師和新聞工作者的猶太人,在維也納的精神生活

中無可爭辯地到處享有較高和崇高的地位。由於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那種入

鄉隨俗的願望,他們使自己完全適應了這裏的環境,並且覺得能為奧地利的

榮譽效勞,不勝榮幸;他們覺得為自己的奧地利作出貢獻,是自己的世界使

命,的確,應該實事求是地再次指出這一點:在現今歐美的音樂、文學、戲

劇和工藝美術中被人讚譽為是奧地利文化獲得新生的相當一部分—如果不

說大部分的話—是由維也納的猶太人創造的;而猶太人自己則在這種移花

接木的工作中達到了千餘年以來精神追求的最高成就。幾個世紀以來無處尋

找出路的智能在此和已趨式微的傳統結合在一起,以新的生氣和勃然的活力

使舊的傳統獲得新的生命,煥發出新的青春。隻是最近幾十年想把這座城市

強行民族化和地方化的企圖,才大大褻讀了維也納,因為這座城市在精神和

文化方麵恰恰遇到最多樣化的因素,它在思想上完全是超民族的。維也納的

天才—一種獨特的音樂天才,從來都是把民族和語言的一切對立因素和諧

地融合在自身之中,維也納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綜合。凡是在維也納生活

和工作的人都感覺到自己擺脫了偏狹和成見。再也沒有一個地方能比在那裏

更容易當一名歐洲人。而我知道,我之所以能早早學會把歐洲共同聯合的理

想作為我心中的最高理想來加以熱愛,在相當程度上應該感謝這座早在馬

可奧勒留 時代就維護著羅馬精神—兼容一切的精神的城市。

在那古老的維也納,人們生活得很好,生活得輕鬆愉快,無憂無慮,而

北邊的德國人卻用一種略帶惱怒和藐視的目光眼望著我們這些居住在多瑙河

畔的鄰居。這些鄰居並不“能幹”,也沒有緊張的秩序,而願意享受生活:

吃得好、在節日和劇院裏尋找樂趣,並為此搞出了卓越超群的音樂。維也納

人確實不喜歡德國人那種最終會使其他一切民族的生活變得無比痛苦和遭到

徹底破壞的所謂“能幹”,不喜歡那種要淩駕於其他一切人之上的野心和拚

命的追逐,他們喜歡怡然自得地聊天,習慣於相安共處,讓每一個毫無妒意

的人在與人為善和或許是漫不經心的和睦氣氛中各得其所。“自己生活和讓

別人生活“曾是維也納人的著名原則,在我看來,它至今仍然是一個比一切

絕對的命令更富於人性的原則,而這一原則當時曾順利地被一切社會階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