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一次大流散(2 / 3)

公元前909年耶羅波安死後,其子拿答繼承王位。但沒過兩年,屬於以薩迦部落的巴沙弑王奪位,並誅滅耶羅波安全族,開始了以色列王國頻繁的篡權奪位的曆史。

以色列王國內部10個部落之間勾心鬥角、篡位內戰,因而引起王位頻繁更迭。在以色列王國存在的208年裏,先後出現了屬於9個不同家族派係的19個國王的統治。很顯然,“他們多半的時候,是用在擁立和暗殺他們的國王”。其中有一位名叫心利的國王即位僅僅7天,便因兵變自縊而死。而在王國最後的22年裏,竟然發生4次弑君爭位的暴力事件。

與南部的猶大王國相比,北部的以色列王國有其三倍大的土地和兩倍多的人口,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因此,它始終想把南部王國變為自己的附庸。為爭奪牧場和耕地,不時與之展開戰爭,結果耗費了無窮的財力和物力。另外,以色列王國又時常受到周鄰亞蘭、亞述等帝國鐵蹄的威脅。就連國運較盛的耶戶王朝為了減緩亞蘭帝國的壓力,也不得不向亞述大量納貢。

南方猶大王國麵積狹小,人口從未超過50萬,國勢弱小。除北方以色列王國以強淩弱、多次與猶大王國兵戎相見外,南麵鄰邦埃及的擴張政策也構成對猶大王國的主要外來威脅。在羅波安統治的第5年,埃及示撒王朝的大軍便挺進到耶路撒冷城下,雖未攻占首都,卻在猶大王國國土上燒殺搶掠,橫行霸道。猶大王國隻有大量納貢,方才免於亡國。以後,猶大王國又遭到亞蘭王國的侵略和蠶食。

與此同時,南北兩王國兩極分化明顯加劇,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處於社會中層的許多自由民因天災人禍、生計艱難,被迫向財主、富人借高利貸,由此導致的結局通常是自身或子女淪為債務奴隸,或失去田地而不得不成為財主富人的雇工、佃農。至於財主富豪們對百姓巧取豪奪霸占房宅田地使自己“以房接房、以地連地”的現象更是數不勝數。

另外,由崇拜異教偶像引起的猶太教信仰危機進一步削弱了希伯來人的內聚力。在北國以色列放縱異族偶像崇拜、猶太教信徒遭受迫害的亞哈當政時期,先知以利亞隻身闖入王宮,憤怒譴責亞哈王:“你這個殺人越貨的強盜,你這崇拜偶像的狂徒。凡屬於你家的,死在城內,必被狗吃;死在野外,必被鳥啄。”為此甚為惱怒的亞哈王陰謀殺害了以利亞。

內部傾軋、外敵躁踴、貧富懸殊、信仰危機,日趨一日地加劇了兩個王國的衰敗。這兩個小希伯來王國的命運就漸漸地入於危途了。

雖然巴勒斯坦資源並不富庶,但地處歐亞非三洲交通要衝的戰略地位,自然引起東西強國的覬覦。公元前8世紀,以色列王國終於為亞述帝國的鐵騎所滅。先是基色城被攻陷,居民被擄走,繼而,到公元前721年,亞述王薩爾貢二世率軍占領北部以色列王國首都撒馬利亞,將國王及其臣民27000多人押回本土,王國領土成為亞述帝國的一個行省。而被擄走的以色列人被放逐到龐大的亞述帝國各地,從此他們被稱為“失蹤的以色列10個部落”。

極少數留下的以色列人,加上後來的猶大王國流散者,與外來居民相融合,長期生活在示劍和撒馬利亞城,逐漸形成了一個被稱為撒馬利亞人的特殊的混合民族。他們雖然也將《托拉》奉為經典,但宗教文化已同希伯來人完全不同。

至於10個被放逐的以色列部落就再也沒有他們的消息,於是“失蹤的以色列10個部落”就成為一個困擾後人的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