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怎樣成為出色的演說家(4)(1 / 3)

其二,不要說得太過

有的人總喜歡好大喜功。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假定有一位汽車推銷員,他每月銷售業績是三十部汽車,但本月份他隻銷售了十部汽車。如果,事先他已向上司報告說:“這個月由於其他車廠推出新型車,因此預測自己本月份隻能賣出四五部汽車”,如今賣出了十部汽車的這一事實,看起來就不再是一項缺憾而是一項突破了。但若他事先向上司表示“雖然這個月份車廠推出了新型車,但我至少可以賣出十四五部汽車”,則售出十部汽車的這項事實,就會被認為是一項“失敗”!

其三,帶上幾個專業詞

有時,當我們坐在車上或咖啡廳裏,聽到旁邊有人說外國話或專業名詞時,我們的目光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去注視他們。這種現象就是記憶心理學上所謂的“凝離效果”。例如:我們若將一個特殊符號放在一大堆數字當中,則這個特別符號一定會特別醒目,這就是所謂的“凝離效果”。

當你追求女朋友的時候,如果常在談話中加入一些外語,則對方往往會覺得你有學問。一旦感覺他有學問,對於這個人談話的內容就會格外注意。反過來說,若常用這種方法,則不但凝離效果會越來越淡,並且反倒會使對方感覺談話的人膚淺!如此不但達不到表現自己有學問的目的,反而會讓對方留下壞印象,要適可而止。

其四,不要輕易否定別人

有時我們想否定一件事,往往會由於某些因素,使我們無法很幹脆地否定,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又樹立於另一個敵人!此時我們必須找借口來否定了。但若所找的借口又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時,雖然對方因此接受了我們的否定,但另一方麵他同時也會感覺到直接被人否定的憤怒。

那麼如何才能既不傷害感情又達到否定的目的呢?通常,若要真正地做到兩全其美,是相當困難的。這裏有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法,你不妨試一試,那就是翻一翻曆史,找一找曆史名人們說過的話,是否有適合自己目前處境的名言。若有,則我們可借該名人的話,向對方表達自己表示的意思。例如我們可以用“孔子曾說……”的方式,來表達(暗示)自己目前的心境。這樣一來,對方的感受往往也不會再那麼強烈,而我們想要否定的目的就達到了。

其五,結尾不要拖拉

1結尾應該簡潔,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切忌畫蛇添足,節外生枝,生怕聽眾聽不明白。

2有的演講者,在結束演講時不考慮如何給聽眾完整的印象,不考慮結構的完整性,不考慮演講的後果,而匆匆收尾,突兀生硬,讓聽眾摸不著頭腦。

3結尾是為主題服務的,離開了主題結尾也就失去了意義。有些演講者一味地追求新奇,設計自認為十分得意的結尾,殊不知這種結尾已遠離主題。如有些演講者喜歡引用名言警句做結尾,如果引用得準確,對主題有服務作用,如果引用的名言警句與主題不符,就遊離主題。

4有些演講者在結束演講時喜歡套用例行的客套話,以示自己的謙虛。其實,講得好與壞、優與劣,聽眾心中自有評論,何必再說謙虛的話呢?

怎樣抓住聽眾的心

一個成功的演說家要使自己的講演對聽眾造成心理與感情上的衝擊,要通過不斷變化聲音的方式,使你的表達列為生動、強勁和富於彈性。

1強調重要的要點,不重要的跳過去

在日常談話中,我們隻對重要的字加強語氣,對其他字則匆匆跳過去。對整個句子也是這麼處理,好讓一些重要的字突出來。

2改變聲調,高低交錯

我們與人交談時,聲音從高到低,然後又高高低低地重複下去,像大海的表麵那樣起伏不定。為什麼?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關心。但這種方式令人感覺愉快,是一種很自然的方式。

3將“我”變成“我們”

演說時,如果一味反複地強調“我……如何”,“我……怎樣”,令人有被迫接受的感覺,因而厭惡排斥,當然聽眾也會築起“自我的圍牆”,拒絕接受對方。反之政治家若口口聲聲都是“我們”,不僅表示他排除了自我,且能觸發聽眾對集團的歸屬意識。此時,即使聽眾厭惡被迫接受,但在對方不斷施展“我們”的魔力下,也會接受了。從心理學上講,這種手法在於巧妙地隱匿自我,以消除聽眾的虛榮心和敵意,激起我們的共同意識。這種方法可獲得兩重好處:一是在當時“增強”自我觀點的客觀性、普遍性;二是在事先推卸責任,在“我們”、“群眾”的保護下逃避懲罰。

4調節說話的速度

我們平常與人交談時,時常會更改我們說話的速度,這種方式令人聽了很愉快、很自然,不會有奇怪的感覺,而且具有強調的作用。事實上,這正是把某項要點很突出地強調出來的好方法。

5在要點前後要停頓一下

說到一項要點,希望他的聽眾在腦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時,應該傾身向前,直接望著對方的眼睛,足足有一分鍾之久,但卻一句話也不說。這種突然而來的沉默和突然而來的嘈雜聲有相同的效果,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樣做,使得每個人提高注意力,警覺起來,注意傾聽談話者下一句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