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怎樣成為出色的演說家(4)(2 / 3)

如何讓演說更引人入勝

一位在大庭廣眾麵前講話的人,一定要格外注意他在聽眾心中會留下什麼樣的形象。例如演說時的政治家一般就是利用他的一種能力,使選民相信他將是一位為改善他們的處境盡力而為的人。講台上,他們經常擺出一副雄獅般的姿態,眼光銳利襲人,雙眉緊蹙。他有意擺出這種姿勢,是想通過這一風格,使聽眾相信他完全能夠承擔為人民的權利而戰,捍衛國家的利益的責任。而當他與自己黨內的同誌在一起召開秘密會議時,他便表現出一種同誌式的親善態度。他對辦事人員,對家庭成員,對他們的政治對手,也許還會有其他形象。

熟練的演說家都意識到不同的人的群體之間,要像每個人之間一樣存在著很大差別。一位政治家在不同的人麵前,行為、舉止是不同的;同樣,一位演說者在不同的聽眾麵前,其行為也應是有差別的。一位年輕人在高中學生麵前走上講台時應當加快腳步,而在家長、老師的座談會上,他就不應表現得那樣活躍。

在進行演說前,心裏要想著你麵前有實實在在的聽眾,在內心中激發一種要控製想像中的聽眾的強烈願望。想像著你可能遇到哪種類型的聽眾,你清楚你的講台是什麼樣子,你可以估計一下會有多少聽眾到場。如果事先這樣想像你的聽眾,真正演說時,你就會自如多了。除了想像聽眾的類型之外,在練習演說時,你還應當養成一個使感情招之即來的習慣,即給自己的表達“加溫”,使自己的演說練習表現出真正的激情。對那些重要的詞句加重語氣時,身體稍稍傾向想像中的聽眾方向。這就是運用自己的整個身體和語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這樣的訓練你會養成專注於在聽眾中引起你需要的反應的習慣,這種習慣需要充分發揮你的激情。因此,要避免怯場的不良心理,你首先需要培養在想像中的“聽眾”麵前充滿激情地練習演說的習慣。

臨上場之前一定要放鬆。不要在地板上來回踱步,不要緊握拳頭,也不要咬牙。應強迫自己平緩地深呼吸或與旁邊的人交談,以緩解自己的緊張。

在開始講話之後,講者一般都能預感“怯場”的到來。在還沒有受到怯場心理的嚴重影響之前,他應盡量施展練習中培養起來的“充滿感情”的習慣。他應當用他最強的聲音進行強調,身體也可以有些活動,比如走上一兩步。他可以轉過身體向主席提一個問題,或繞著講桌走一圈,或把手放在講桌上,或重新整理一下他麵前的書或紙張。這些動作可能分散一些聽眾的精力,但公開讓別人看出自己怯場會更糟。這一建議的理論根據是:身體上的動作,可將演講者的注意力轉移,從而擺脫怯場心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許多人的證實。

演講中的應變與控場

演講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說效果,還應善於在臨場上察顏觀色,以便把握住聽眾的心理變化、興趣要求,及時修正補充自己的演說內容。實際上,這就是應變與控場能力。

一個成功的演講者需要哪些應變與控場能力呢?

1控製感情,掌握分寸

當發現意外情況時,要鎮靜,要有好的心理素質,能控製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講台上驚慌失措,不要因急躁而衝動行事。赫魯曉夫1959年在聯合國大會上的一次演講中,場內發生喧鬧,赫魯曉夫被激怒了,情不自禁地脫下自己的一隻皮鞋,用鞋跟敲打講台,想以此製止喧鬧。然而,這不但沒收到預想的效果,反而暴露了他缺乏涵養、不能製怒的性格弱點。

2從容回答問題

演講時,常有聽眾提出較尖銳的問題,欲“將你一軍”,這時候該怎麼辦呢?要學會從容地回答聽眾提出的問題,特別是那些乍看起來十分棘手的問題。有的人采取壓製的方法,發火批評,喊“別吵了,安靜下來”,這樣隻會使自己陷入窘境。有的人不這樣,而是采用以誠相待、妙語解脫的辦法,變被動為主動。

3巧妙穿插,活躍氣氛

如果會場沉悶,要有巧妙穿插、活躍氣氛的技巧。演講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說得更形象、更深刻外,還可活躍現場氣氛,增加聽眾興趣。比如,講個笑話,講個故事,談點趣聞,唱支歌兒等等。

穿插也要注意:穿插進來的內容一定要同話題有關,能夠起說明、交待、補充的作用;穿插的內容務必適度,不可過多過濫,造成喧賓奪主,中心旁移;銜接務必自然順當,切不可讓人覺得勉強或節外生枝。

4將錯就錯,靈活處理

要想在演講中不說錯一句話是相當困難的。如果說錯了,在這種情況下最忌諱兩點:一是搔頭撓耳,二是冷場過久。有人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演說過程中冷場15秒以上,聽眾席中就會有零星笑聲;冷場30秒以上,就有少數聽眾的笑聲;冷場時間再長一點,聽眾就會普遍不耐煩了。

演說過程中,如果是漏了個別字句的小錯誤,隻要無傷大雅,不予更改為好。如果是講了一段之後突然忘了下一段該說什麼,那該怎麼辦?卡耐基介紹了幾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一下:

(1)就地換掉話題,用上段結尾中的句子來發揮。

(2)向聽眾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