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任宰相後,以削平山東和淮西的藩鎮為己任。此時,公開反叛的是淮西。武元衡被刺前一年,淮西節度使吳少誠病死,其子吳元濟秘不發喪,欲繼承節度使之位。這種情況在當時很常見,結果往往是朝廷妥協,追加一個任命。但憲宗皇帝拒絕了這樣的要求。吳元濟遂叛。
武元衡被刺後,長安繼續對淮西用兵,兩年過後仍無法決勝吳元濟,朝廷的財政也漸漸吃緊。朝廷中的一些大臣有罷兵的想法。這一日,憲宗在與重臣議政的延英殿召見裴度,專門詢問此事。
裴度說:“賊臣跋扈四十餘年,聖朝姑務含弘,蓋慮凋傷一境,不聞歸心效順,乃欲坐據一方,若以旄鉞授之,翻恐恣其凶逆。以陛下聰明神武,藩鎮皆願勤王。臣請一詔追兵,可以平蕩妖孽!”意思就是,不可罷兵,他裴度要親自領兵圍剿叛軍。
唐憲宗問:“你真的能為我出征嗎?”
裴度流淚拜倒,說:“武相國已殉難兩年,今山東、淮西兩賊仍未平滅,為臣日夜忐忑,今必為陛下出征,誓不與賊共存!”
憲宗動容,當即命裴度為淮西宣慰招討處置使。
早年時,裴度落魄於洛陽。一日黃昏,路過天津橋。當時淮西已叛多年。在橋上,有倆老人倚柱聊天,一位說:“蔡州用兵日久,不知何時才能平叛。”正在這時,他們看到裴度,驚愕而退。裴度奇怪,叫仆從跟在他們後麵,聽一老人說:“剛才還憂慮蔡州之亂不能平息,現在好了,平此亂者當是此人。”仆人回報裴度,後者笑道:“拿我開玩笑吧?”但就在轉年,裴度考中進士,走入了仕途。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八月,裴度赴淮西親自指揮戰鬥,軍威大振。
當時,朝廷的每支軍隊都有宦官監軍,士兵進退都聽監軍的,將領做不了主。裴度到後,將所有宦官都轟了回去,把權力下放到將領那裏,如此一來,誰人敢不用命?所以此後連戰連捷。十月十一日,在裴度調度下,大將李愬雪夜襲蔡州,生擒了吳元濟。
又過了一年,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朝廷開始對盤踞在山東的李師道用兵。
李師道雖善於進行恐怖活動,但本身沒什麼謀略,真要對陣作戰,就含糊了。而且,吳元濟被誅後,對他震動不小,在這種情況下,他上表向朝廷謝罪,割讓三州,並以長子為人質,留於長安。但很快又改變了主意。出現這種變化,跟他身邊的兩個女婢有關。
按史上記載,李師道無謀,計策多出於身邊的倆丫環:蒲大姊、袁七娘。她們得知師道向朝廷服軟後,說出了這樣一番話:“自您祖父以來,一直占據著山東十二州,怎能輕易割給朝廷?況且我們有很多軍隊,可以跟朝廷打一架,若勝不了,再行議和也不晚哦!”
李師道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高興地答應了。
朝廷此時已派武寧、宣武、義成、橫海、魏博五鎮節度使率軍合圍山東。中唐藩鎮,最善戰的莫過魏博軍(又稱“天雄軍”,與徐州的“武寧軍”,為當時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與魏博軍交鋒的是李師道的部將劉悟。一戰即潰。當時,李師道坐鎮鄆州,逼劉悟進軍,後者遂反水,回師手刃李師道。時間是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二月。
劉悟這一刀,算是對武元衡的一個交代吧。
武元衡的朋友中,有個叫王潛的,任江陵鎮守使,其部下許琛,一夕暴死又複活,聲稱被抓到陰間,在那裏偶遇了一個身材高大的紫衣人,後者托許琛給王潛帶話,說自己生活困頓,身上快沒錢了。
按許琛的描述,他當時來到一個叫“鴉鳴國”的地方。國中有千萬株高大的古槐,烏鴉不斷地鳴叫,四周幽暗陰森,“內氣黯慘,終日昏暗,如人間黃昏已後,兼無城壁屋宇,唯有古槐萬萬株,樹上群鴉鳴噪,咫尺不聞人聲”。後進了一座城,在府衙裏,發現官員身邊坐著一個紫衣人,身材高大,頭上包著棉布,好像受了傷。經官員審問,發現抓錯了許琛,便放他回人間,臨走時,許琛被紫衣人拉住,後者說:“你回去看見鎮守使王潛,就說我需要用錢,請他一定再給我五萬張紙錢……”
王潛聽後,潸然淚下,說:“那紫衣人定是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刺的故友武相國啊!”
武元衡被刺後,與其關係不睦的詩人劉禹錫,曾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著名的《代靖安佳人怨》,其一:“寶馬鳴珂踏曉塵,魚文匕首犯車茵。適來行哭裏門外,昨夜華堂歌舞人。”其二:“秉燭朝天遂不回,路人彈指望高台。牆東便是傷心地,夜夜流螢飛去來。”
有人說,這詩裏有那麼一點幸災樂禍。劉禹錫是那樣的人麼?
武元衡的情人、皇帝和同事都還不錯。他死後,成都的女詩人弄起“薛濤箋”;皇帝沒有動搖,繼續執行了他的政策;而同事裴度,連續平滅了強藩,為他報了大仇。而裴度自己,也成為一代名相。晚年的時候,裴度退居洛陽,在南郊午橋別墅“築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極都城之勝概”,取名“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終日宴飲放歌。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春,裴度似乎也聽到了烏鴉的叫聲,那是他的老友武元衡在“鴉鳴國”的召喚嗎?沒有多久,他便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