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變”是宰相、大臣協助皇帝鏟除專權宦官的行動。那麼就得說說唐朝宦官專政的情況。
這個情況並非從我們熟悉的高力士開始。力士談不上專權,頂多為玄宗所寵信。而且,力士至死都忠心於玄宗。唐時宦官之惡,是從李輔國開始的。此人抓住一個機會,在“安史之亂”中擁立唐肅宗,使玄宗被迫成為太上皇。而肅宗又是個非常無能的人。所以,大權盡落在李輔國之手。後來,此人涉嫌謀殺了作為太上皇的玄宗,還在宮廷格鬥中處決了肅宗的老婆張皇後,當時正在病中的肅宗因此驚嚇而死。可以說,從一開始,專權的唐朝宦官就玩得比較狠。
但肅宗之後即位的代宗對付宦官是很有手腕的:先派刺客刺殺了李輔國,又誘殺了此後專權的魚朝恩,並且流放了另一名著名宦官程元振。一個皇帝解決了三大宦官,這一記錄可謂唐朝之最。但仔細深究也好理解,因為這時宦官還沒掌握禁軍。但隨後的德宗時代就不同了。
德宗一度想削平藩鎮,但最終失敗,其間引發“涇原兵變”:平叛的甘肅涇原士兵路過長安,因不滿待遇而嘩變,德宗出逃時,身邊大臣沒幾個,倒是一群宦官保護了他。返回長安後,切身經曆讓他作出一個並非明智的決定:禁軍主力神策軍的兩名司令官即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直接由宦官擔任。
這是個可怕的開始。
換個說法就是,宦官擔任了皇城警備軍司令。這就不好辦了。從此之後,直到唐末宰相崔胤引軍閥朱溫大殺宦官前,唐廷一直在閹人可怖的陰影下運作,他們牢牢地控製著皇帝的生死和皇位繼承的決定權。
現在可以說到“甘露之變”的主人公文宗皇帝了。
文宗的祖父憲宗、哥哥敬宗,這兩任皇帝都直接死於宦官之手。尤其是開創了“元和中興”局麵的憲宗之死,叫文宗久久不能釋懷。當時,宮內外都傳是宦官王守澄指使小宦官陳弘誌毒殺了憲宗。由於這件事涉及文宗的父親也就是穆宗(傳言穆宗當初為登上皇位而參與了弑殺),所以最後不了了之,涉案的王守澄仍在宮中擔任要職,直接手刃憲宗的陳弘誌則在襄陽做監軍。殺了皇帝,卻什麼事都沒有,這叫文宗怎麼也想不通。不但文宗想不通,後人也想不通:這唐朝也太開放了,大明宮的幕布也太黑暗了。
文宗即位後想有作為,一來二去發展了兩個心腹:宰相李訓、鳳翔節度使鄭注。三個人合謀,開始一步步鏟除宦官,尤其是涉嫌弑君的“元和逆黨”,這期間提拔了另一名宦官仇士良為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分當時最大的宦官王守澄之權。仇此前一直為王守澄壓製,其在出任要職後立即向文宗密報: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憲宗一夜之間暴崩,確是王守澄指使宦官陳弘誌所為。至此,這個傳言就被證實了。
“甘露之變”是宰相、大臣協助皇帝鏟除專權宦官的行動。那麼就得說說唐朝宦官專政的情況。
這個情況並非從我們熟悉的高力士開始。力士談不上專權,頂多為玄宗所寵信。而且,力士至死都忠心於玄宗。唐時宦官之惡,是從李輔國開始的。此人抓住一個機會,在“安史之亂”中擁立唐肅宗,使玄宗被迫成為太上皇。而肅宗又是個非常無能的人。所以,大權盡落在李輔國之手。後來,此人涉嫌謀殺了作為太上皇的玄宗,還在宮廷格鬥中處決了肅宗的老婆張皇後,當時正在病中的肅宗因此驚嚇而死。可以說,從一開始,專權的唐朝宦官就玩得比較狠。
但肅宗之後即位的代宗對付宦官是很有手腕的:先派刺客刺殺了李輔國,又誘殺了此後專權的魚朝恩,並且流放了另一名著名宦官程元振。一個皇帝解決了三大宦官,這一記錄可謂唐朝之最。但仔細深究也好理解,因為這時宦官還沒掌握禁軍。但隨後的德宗時代就不同了。
德宗一度想削平藩鎮,但最終失敗,其間引發“涇原兵變”:平叛的甘肅涇原士兵路過長安,因不滿待遇而嘩變,德宗出逃時,身邊大臣沒幾個,倒是一群宦官保護了他。返回長安後,切身經曆讓他作出一個並非明智的決定:禁軍主力神策軍的兩名司令官即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直接由宦官擔任。
這是個可怕的開始。
換個說法就是,宦官擔任了皇城警備軍司令。這就不好辦了。從此之後,直到唐末宰相崔胤引軍閥朱溫大殺宦官前,唐廷一直在閹人可怖的陰影下運作,他們牢牢地控製著皇帝的生死和皇位繼承的決定權。
現在可以說到“甘露之變”的主人公文宗皇帝了。
文宗的祖父憲宗、哥哥敬宗,這兩任皇帝都直接死於宦官之手。尤其是開創了“元和中興”局麵的憲宗之死,叫文宗久久不能釋懷。當時,宮內外都傳是宦官王守澄指使小宦官陳弘誌毒殺了憲宗。由於這件事涉及文宗的父親也就是穆宗(傳言穆宗當初為登上皇位而參與了弑殺),所以最後不了了之,涉案的王守澄仍在宮中擔任要職,直接手刃憲宗的陳弘誌則在襄陽做監軍。殺了皇帝,卻什麼事都沒有,這叫文宗怎麼也想不通。不但文宗想不通,後人也想不通:這唐朝也太開放了,大明宮的幕布也太黑暗了。
文宗即位後想有作為,一來二去發展了兩個心腹:宰相李訓、鳳翔節度使鄭注。三個人合謀,開始一步步鏟除宦官,尤其是涉嫌弑君的“元和逆黨”,這期間提拔了另一名宦官仇士良為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分當時最大的宦官王守澄之權。仇此前一直為王守澄壓製,其在出任要職後立即向文宗密報: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憲宗一夜之間暴崩,確是王守澄指使宦官陳弘誌所為。至此,這個傳言就被證實了。
文宗隱怒驟起,隨後依次使計,杖殺了陳弘誌,毒殺了王守澄。但此時,仇士良又坐大。所以,按鄭注的計劃,叫包括仇士良在內的大小宦官全體出動,給王守澄送葬,在長安郊外將其一網打盡。但李訓擔心此舉成功後鄭注將獲首功,於是在聯絡了另一名宰相舒元輿,以及左金吾將軍韓約、未上任的太原節度使王璠、未上任的邠寧節度使郭行餘、代京兆尹羅立言、禦史中丞李孝本後,決定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這一天提前在皇宮內動手,誅滅眾宦官。在這裏,有一個大疑問:是殺所有的宦官,還是專權的宦官?假如文宗要處決皇宮裏所有的宦官,是最終廢除宦官製度,還是說換一批新宦官?在當時來說,前者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但如果是後者,那麼仍解決不了已形成傳統的宦官幹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