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者在每個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先天素質條件,千差萬別、言人人殊。如上所及,善書與善鑒均以相應的心理與生理條件為物質基礎。這種心理與生理條件,主要是個源自遺傳基因的先天素質問題;後天的實際境遇可以為它們的發展和成長提供一定條件,而從根本上使它們發生性質變異的可能性則微乎其微。因此完全可以說,有的人生來就是有可能善書的,有的人生來就是有可能善鑒的。於是,前者經過努力便成為書法家,後者經過努力便成為鑒賞家或曰評論家亦即理論家。當然,“有可能善書者”與“有可能善鑒者”,隻是說他們各自以善書與善鑒的素質為主,而絕非可以完全不具備善鑒與善書方麵一定素質。這也是不可簡單化、絕對化的。
第四,二者均須以最大的努力來發展、完善自己。無論善書還是善鑒,先天素質還隻是為其提供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若想使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還需要主體自身的不懈追求與努力。這是使具有書家素質的人成為書家、使具有鑒賞家素質的人成為鑒賞家的一條唯一途徑。在這種情況下,“書”與“鑒”的質量和水平,是由這追求與努力程度決定著的。所以,無論先天的素質多麼好,倘主體自身並不是不懈地追求與努力,則是既不會有善書也不會有善鑒的。
然而,人們之思考和談論善書與善鑒之間的關係,則時常不是從這種純粹理論的層麵來看問題的,而是從這種關係在具體的書法家或鑒賞家身上的現實存在狀況的層麵來看問題的。而這種現實存在狀況真可謂因人不同、如麵各異,就要錯綜複雜得多了。這裏需要清楚的,主要是下述一些方麵。
首先,從先天素質的層麵,可以將人們區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並從而產生出相應的書法家或鑒賞家。第一種,是那些善書方麵的素質高而善鑒方麵的素質低的人。這樣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隻能成為書法家而不會成為鑒賞家。因而在這樣的書法家身上,善書與善鑒兩方麵就不是一種平衡發展的關係;它們之間的輔助、促進作用,也就要受到一定的限製了。這往往就是有些書法家藝術水平很高,但卻不能同時成為有成就的鑒賞家或理論家的原因所在。這就是人們經常所感慨的,“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之”。第二種,是那些善鑒方麵的素質高而善書方麵的素質低的人。這樣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隻能成為鑒賞家而不是書法家。因而在這樣的鑒賞家身上,善鑒與善書兩方麵也不是一種平衡發展的關係;它們之間的輔助、促進作用,也會受到一定的限製。這往往就是有些有成就的鑒賞家或理論家,在藝術創作方麵則顯得成就平平甚至低劣的原因所在。這就是人們經常所感慨的,“能言之者未必能行之”。第三種,是那些善書與善鑒方麵均具有相當高的素質的人。這樣的人經過必要的努力,既可以成為成就卓著的書法家,也可以成為成就卓著的鑒賞家亦即理論家。因而在他們身上,善書與善鑒二者之間在理論上所存在的那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作用,才可能得到較為理想的體現。自古以來那些在藝術創作與理論建樹方麵均屬成就輝煌、碩果累累的,就是些這樣的人。當然,從總體上看,這種理想型、完美型的人,尚屬鳳毛麟角。
第三,二者在每個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先天素質條件,千差萬別、言人人殊。如上所及,善書與善鑒均以相應的心理與生理條件為物質基礎。這種心理與生理條件,主要是個源自遺傳基因的先天素質問題;後天的實際境遇可以為它們的發展和成長提供一定條件,而從根本上使它們發生性質變異的可能性則微乎其微。因此完全可以說,有的人生來就是有可能善書的,有的人生來就是有可能善鑒的。於是,前者經過努力便成為書法家,後者經過努力便成為鑒賞家或曰評論家亦即理論家。當然,“有可能善書者”與“有可能善鑒者”,隻是說他們各自以善書與善鑒的素質為主,而絕非可以完全不具備善鑒與善書方麵一定素質。這也是不可簡單化、絕對化的。
第四,二者均須以最大的努力來發展、完善自己。無論善書還是善鑒,先天素質還隻是為其提供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若想使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還需要主體自身的不懈追求與努力。這是使具有書家素質的人成為書家、使具有鑒賞家素質的人成為鑒賞家的一條唯一途徑。在這種情況下,“書”與“鑒”的質量和水平,是由這追求與努力程度決定著的。所以,無論先天的素質多麼好,倘主體自身並不是不懈地追求與努力,則是既不會有善書也不會有善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