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百讀不厭”略說(1 / 2)

第二,是某些審美內容的不斷變化與更新。這是說,某些審美內容無論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時常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狀態。比如說,有些你原來覺得很美的東西,後來會變得一般化,甚至會變成某種醜;原來你以為一般化甚至醜的東西,後來也完全可能變得很美。這可以說是書法欣賞中的一條普遍規律。所以說,一個人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欣賞一部書帖,其欣賞的程度也可以都是如癡如醉的,但他所欣賞的內容肯定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而往往是前後對比相差甚巨的。比如對《蘭亭序》,人們早年所鍾情的往往是它輕歌曼舞、嫵媚動人的那些方麵,而晚年所傾心的則往往是它平淡天真、自然無為的那些方麵。

那麼,造成書法欣賞的這種特征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在我們看來,這原因既有客觀方麵的,也有主觀方麵的。從客觀的方麵來看,書法欣賞的內容之所以會不斷地更新和變化,原因在於書法形象的寬泛性、模糊性與多義性。這是一種從某一書法形象中可以闡述出多種觀念內涵的特征。以點畫、結體為主要外在形態的書法形象極其概括而抽象,遂使這種寬泛性、模糊性與多義性具有廣闊無垠的用武之地。比如從一種剛勁的點畫中,你可以看出屬於“正麵的”諸如剛勁、勁挺、挺拔、有力、強硬、堅強以至忠直、剛正、堅韌之類的意味來,也可以看出屬於“反麵的”,諸如僵直、死硬、生硬甚至頑固、冷漠之類的意味來。惟其如此,所以當你麵對一件書法作品的時候,你隻能根據當時的“此情此景”(包括環境、條件等客觀因素,思想、情緒等主觀因素)而對它作出一種具體闡釋,亦即從中看出某種具體意味來。而每一次欣賞時的“此情此景”絕不可能毫無二致,所以你從中所體驗出的意味,也就肯定各不相同了。

從主觀方麵來看,書法欣賞的內容之所以會不斷地更新與變化,歸根結底還在於人的主觀世界的諸多構成因素的不斷更新與變化。比如,人的品德修養、思想修養、藝術修養等,總是在不斷進步和提高的,數年乃至數月之內的更新與變化就可能讓人刮目相看;人的心理特征在不同的年齡段也會有明顯的不同;至於情感與情緒的方麵,就更是瞬息萬變了。我們知道,審美實際上是通過審美對象來觀照自己的主觀世界。所以,主觀世界變了,審美內容便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以滿足這已經變化了的主觀世界的新的需要。書法形象的寬泛性、模糊性與多義性,就正好可以遊刃有餘地滿足處於不斷更新與變化中的審美主體的這種客觀需要。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藝術和美學奇觀:不管審美主體的主觀世界已經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哪怕是在幾年乃至幾十年之間),他仍然能從同一件書法作品中審美觀照出同樣令他歎為觀止的審美內容來。

因此可見,盡管是對同一件作品的“百讀不厭”,這前後所讀出來的具體內容則是並不完全一樣的。在這一具體內容中,不僅所包含的書法形象方麵的內容不一樣,而且由這些書法形象所物化出的那屬於欣賞者的主觀世界方麵的內容也不一樣。在這裏,雖說是書法形象物化著主觀世界,而主觀世界卻也決定著書法形象。這便是所謂“百讀不厭”的美學機理之所在。

第二,是某些審美內容的不斷變化與更新。這是說,某些審美內容無論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時常處於一種變動不居狀態。比如說,有些你原來覺得很美的東西,後來會變得一般化,甚至會變成某種醜;原來你以為一般化甚至醜的東西,後來也完全可能變得很美。這可以說是書法欣賞中的一條普遍規律。所以說,一個人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欣賞一部書帖,其欣賞的程度也可以都是如癡如醉的,但他所欣賞的內容肯定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而往往是前後對比相差甚巨的。比如對《蘭亭序》,人們早年所鍾情的往往是它輕歌曼舞、嫵媚動人的那些方麵,而晚年所傾心的則往往是它平淡天真、自然無為的那些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