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我們與傳統(1 / 2)

這種現象在書法藝術領域,真是太普遍了。就拿金文來說。這種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所體現的,到底是一種什麼美學性質的藝術傳統?由於當時尚無任何書論資料可言,我們完全無從知曉當時人們對待這一書體的美學動機與文化心態,所以要想真正徹底揭開這一曆史傳統之謎,實際上已經“難於上青天”了。因而,當人們在試圖來描述並評價這一傳統的時候,也就隻能依據自己的曆史知識、美學思想等等,進行一些想當然的猜測與推斷。這樣猜測和推斷出來的所謂“傳統”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曆史、美學價值,是很值得懷疑的。它可能與傳統的本來麵貌比較接近,也可能和傳統的本來麵貌相去甚遠,甚或風馬牛不相及。比如,近些年來書學界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大篆的藝術品位比小篆還要高。理由是:在點畫、結體和章法方麵,大篆均變化多端、樸質真率,小篆則整齊劃一、單調雷同。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就是,大篆是一種比小篆更具有曆史、美學價值的書法藝術傳統。這種觀點能站得住腳嗎?反正我們是不敢苟同的。因為這根本有悖於起碼的曆史常識,這就是:在中國文字史和中國書法史上,大篆較小篆是一種更不成熟的字體和書體,大篆之“變化多端”雲雲,實乃是由於尚未臻於“整齊劃一”之水平所致也;小篆之“整齊劃一”,實乃是中國文字與中國書法相對走向成熟的表現,而絕非什麼由大篆之藝術傳統的“倒退”,或對大篆之藝術傳統的“終結”(時下已流行這種“倒退”、“終結”論)。

最後,我們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描述和評價傳統。這一層麵與上述第二層麵有一定聯係,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第二層麵”主要是說,無論從客觀條件講還是從主觀因素講,我們均無法徹底弄清傳統的真麵目。這一層麵則主要是說,我們對待傳統的基本態度,是根據我們現實的需要而對傳統進行一種“為我所用”的選擇和重構。也許人們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但實際發生的理論與實踐過程,卻的確是如此。因而在這裏,所謂傳統的地位和價值,主要不是確立於它與傳統的本來麵貌相符合的程度,而是確立於它與我們的現實需要相符合的程度。我們通過傳統所苦苦思索並予以確證的,與其說是傳統本身,還不如說是我們的現實需要。也就是說,我們在傳統中所發現和肯定的,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己。正因為這樣,所以今天我們所說的傳統,實際上既不同於明、清人心目中的那個傳統,也不同於宋、元人心目中的那個傳統,而是經過了我們的定向選擇與重構了的。從整個中國書法史的宏觀進程一直到具體書家、書作的評價,情況都是如此。

這種現象在書法藝術領域,真是太普遍了。就拿金文來說。這種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所體現的,到底是一種什麼美學性質的藝術傳統?由於當時尚無任何書論資料可言,我們完全無從知曉當時人們對待這一書體的美學動機與文化心態,所以要想真正徹底揭開這一曆史傳統之謎,實際上已經“難於上青天”了。因而,當人們在試圖來描述並評價這一傳統的時候,也就隻能依據自己的曆史知識、美學思想等等,進行一些想當然的猜測與推斷。這樣猜測和推斷出來的所謂“傳統”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曆史、美學價值,是很值得懷疑的。它可能與傳統的本來麵貌比較接近,也可能和傳統的本來麵貌相去甚遠,甚或風馬牛不相及。比如,近些年來書學界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大篆的藝術品位比小篆還要高。理由是:在點畫、結體和章法方麵,大篆均變化多端、樸質真率,小篆則整齊劃一、單調雷同。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就是,大篆是一種比小篆更具有曆史、美學價值的書法藝術傳統。這種觀點能站得住腳嗎?反正我們是不敢苟同的。因為這根本有悖於起碼的曆史常識,這就是:在中國文字史和中國書法史上,大篆較小篆是一種更不成熟的字體和書體,大篆之“變化多端”雲雲,實乃是由於尚未臻於“整齊劃一”之水平所致也;小篆之“整齊劃一”,實乃是中國文字與中國書法相對走向成熟的表現,而絕非什麼由大篆之藝術傳統的“倒退”,或對大篆之藝術傳統的“終結”(時下已流行這種“倒退”、“終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