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從審美對象的特征看繼承與創新的美學意義(1 / 2)

再說陌生因素對於審美對象的必要性。審美對象僅僅讓審美主體覺得熟悉還不行,同樣生命攸關、不可或缺的,是它還必須讓審美主體覺得陌生。之所以會是這樣,是因為審美對象的這一陌生因素,也是保證一個審美主體從一個審美對象身上,能夠獲得這個審美對象所可能提供的最大審美效應的必要條件之一。可見,要想從一個審美對象身上獲得盡可能多的審美效應,就不但需要這個審美對象是熟悉的,而且需要這個審美對象是陌生的。如上所說,熟悉因素促成審美效應的美學機製,在於它引起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的一種共鳴。與此不同,陌生因素促成審美效應的美學機製,則在於它能夠滿足人們的另一些主要的審美需求。審美效應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心理、生理過程,有許多種因素交織、混合而成。在這個過程的進行之中,熟悉因素和陌生因素實際上是分工合作、相互融合、不可替代的。在這裏,陌生因素所能滿足的審美需求,集中、概括地表現為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的一種“喜新厭舊”心理。而這種“喜新厭舊”心理的深層思想根源,則是各不相同的。其主要內容如下。

首先,是人的那種不懈追求、不斷進取的奮發向上精神。這是人的本性之一。在改造客觀世界方麵是如此,在改造主觀世界方麵也是如此。所以人總是在全力以赴、刻不容緩地追求事業的不斷完善與發展,也總是在全力以赴、刻不容緩地追求自身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在這兩個方麵,他永遠都不會故步自封、躑躅不前,更不會真正的走回頭路。有時表麵上的“走回頭路”,實際上還是以“回頭”為“前行”的一種完善和發展方式(如西方的“文藝複興”與中國的“古文運動”之類)。

其次,是人的那種不斷追求藝術的完美與發展的精神。這是人的奮發向上精神,在藝術創作這一具體活動領域中的一種具體表現。藝術活動是人的最基本、最本質的生命活動方式之一,又是以創造美為目的的。因而在這裏,他那不斷追求完美與發展的本質特征,就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了。眾所周知,不允許重複別人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而這一規律之所以會成為一種客觀存在,也隻不過是人不允許自己重複自己這一主觀願望的,一種“對象化”形式罷了。

再次,是人對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不斷豐富與發展的追求。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是審美欣賞的製約者與指導者,此正如人之思想、水平是人之行為的製約者與指導者。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同時也是審美欣賞的受益者。因為它們正是通過這種欣賞活動,而取得自身的不斷豐富與發展的。這種欣賞活動,主要是人的藝術欣賞活動。因而可以說,通過這種欣賞活動而豐富並發展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也是人進行藝術欣賞的根本目的之一。而這種新的意識的豐富與新的能力的發展,所仰賴的正是藝術這個審美對象的那個陌生性質的方麵。

最後,是人的那種追求心理刺激的傾向。純粹從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層麵來看,審美欣賞活動就是一種心理與生理的刺激活動。而根據心理學與生理學的一般原理,刺激物越是新穎獨特,則產生的刺激強度越大。相反,刺激物若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老一套,則就產生不出什麼刺激效應了。因此即便單純從心理和生理刺激的層麵來分析,也是完全可以看出陌生性質對於審美對象的生命攸關意義的。

這便是審美對象的一些主要特征。既然如此,那書法藝術同樣作為一個審美對象,自然也就不應該有什麼特殊或例外了。因此書法藝術對於它的審美欣賞者而言,也就隻能是一個“熟識的陌生人”。而要想成為這個“熟識的陌生人”,那道路隻有一條,這就是:既要繼承,又要創新。由繼承而來的東西古以有之,故“熟悉”;由創新而來的東西曠古空前,故“陌生”。惟其如此,所以自古以來能將繼承與創新這兩個方麵結合得恰到好處而與眾不同的書家,便是書法藝術中的成功者;不能將繼承與創新這兩個方麵結合得恰到好處而與眾不同的所謂“書家”,便是書法藝術中的失敗者。概莫能外。

再說陌生因素對於審美對象的必要性。審美對象僅僅讓審美主體覺得熟悉還不行,同樣生命攸關、不可或缺的,是它還必須讓審美主體覺得陌生。之所以會是這樣,是因為審美對象的這一陌生因素,也是保證一個審美主體從一個審美對象身上,能夠獲得這個審美對象所可能提供的最大審美效應的必要條件之一。可見,要想從一個審美對象身上獲得盡可能多的審美效應,就不但需要這個審美對象是熟悉的,而且需要這個審美對象是陌生的。如上所說,熟悉因素促成審美效應的美學機製,在於它引起了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的一種共鳴。與此不同,陌生因素促成審美效應的美學機製,則在於它能夠滿足人們的另一些主要的審美需求。審美效應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心理、生理過程,有許多種因素交織、混合而成。在這個過程的進行之中,熟悉因素和陌生因素實際上是分工合作、相互融合、不可替代的。在這裏,陌生因素所能滿足的審美需求,集中、概括地表現為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的一種“喜新厭舊”心理。而這種“喜新厭舊”心理的深層思想根源,則是各不相同的。其主要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