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以古為新”的合理性(1 / 2)

第二,是書法藝術之形態變化的緩慢性質。這是由書法藝術的“寫字”性質決定著的。眾所周知,書法藝術必須以寫字為大前提。這就決定了它在形態方麵不管怎麼變,也不能超出文字本身所能允許的範圍,就如同孫悟空永遠也不能逃出如來佛的手心一樣。楷書、隸書、篆書等工整的書體自不待言,就是行草、草書等變化幅度較大的書體,也還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變化到“不像字”、“不成字”的程度。惟其如此,所以中國書法自真正的藝術自覺到今天盡管已經發展變化了兩千多年,但其基本麵貌幾乎仍屬依然故我。因而不管是漢隸還是王草(王羲之草書),在今天看來仍不會有多大的過時感與陳舊感。於是乎中國書法的藝術創新,便確立了這樣一種無可爭辯的基本模式:在某家或某帖的基礎上,加上書家自己的一些新意(這新意也大多來自對其他名家或名帖的消化與吸收)。因而要想成為書家,隻要實實在在、真真正正地吃透並學好某家、某帖,然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就“八九不離十”了。這比自己重打鑼鼓另開張地去另搞一套藝術形式,是要簡單成千上萬倍的。而且在我們看來,要想真正地另搞一套,實際上是永遠也不可能成功的。既然如此,所以要在書法藝術方麵有所成就,那最簡便易行、一了百了的辦法,就是從過去的書法傳統中選取一個最適合於自己的樣板來學習。那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是書法藝術的“多義”性質。這種“多義”性質,是指由於書法美的抽象性與概括性,而使書法藝術所具有的一種可以將多種不同的藝術性質和特征融於一身的性質。因為將多種不同的藝術性質融於一身,所以這也是一種具有多種不同的發展潛力的性質。譬如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就同時具有雄強、雅健、端莊、渾厚、瀟灑、平淡、嫵媚等美學特征。這些特征中的任何一個方麵,都存在著被發揚光大為一種頗具特色的藝術個性的潛在可能性。因而後人都學習王羲之書法,卻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而各取所需地從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並在加以改造的基礎上進而形成一己的藝術風格。前人論晉代之後各著名書家,以為差不多都是在“得右軍之一體”的基礎上才自立門戶、翻然成家的,如所謂虞世南得其寬和之量,褚遂良得其鬱壯之筋,顏、柳得其莊毅之操,旭、素得其超逸之興等等。這並非牽強附會,而是很有道理的。其他古代書家的情況雖不及王羲之這麼典型,卻也是具有同樣的性質的。惟其如此,所以“今天”要學的東西,在“古人”那裏已經應有盡有了;書家本人所要做的,就是先從古人那裏“拿來”,然後再按照自己的需求“改造”一下。

第四,是文字書寫中也的確存在著一些可供書法藝術借鑒與吸收的藝術因素。眾所周知,“以古為新”中的“古”,不僅包括魏、晉、唐、宋那些真正的書法藝術名家,而且包括在此期間尤其是在此期間之前的大量文字書寫性質的書跡。比如文字形成初期的甲骨文字、金石文字,乃至以後的簡牘文字、墓誌文字、造像文字等等。從理論上講,這些出自民間書手的東西根本不是什麼書法藝術,而隻不過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文字書寫,這本來是美學常識範圍之內的事。因為道理太簡單了:任何藝術作品都隻能是藝術家的創作成果;同理,書法作品隻能是書法家的創作成果。若任何民間書手的文字書寫都是書法藝術,那豈非人人都是書家?然而盡管如此卻必須同時看到的是,就在這種原本非藝術性質的文字書寫中,卻的的確確、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不少可供書法藝術借鑒與吸收的“可取之處”,且這種“可取之處”,往往竟會是書法藝術中所缺乏或不足的。譬如這種文字書寫往往很隨意,然而正因其隨意,所以便多自然天成之趣而少人工安排之弊。書家如能從這種自然天成中有所感悟,對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同樣(如同象著名書家學習一樣)可以大有裨益。所以,這也是使“以古為新”觀念,得以確立的基本原因之一。

第二,是書法藝術之形態變化的緩慢性質。這是由書法藝術的“寫字”性質決定著的。眾所周知,書法藝術必須以寫字為大前提。這就決定了它在形態方麵不管怎麼變,也不能超出文字本身所能允許的範圍,就如同孫悟空永遠也不能逃出如來佛的手心一樣。楷書、隸書、篆書等工整的書體自不待言,就是行草、草書等變化幅度較大的書體,也還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變化到“不像字”、“不成字”的程度。惟其如此,所以中國書法自真正的藝術自覺到今天盡管已經發展變化了兩千多年,但其基本麵貌幾乎仍屬依然故我。因而不管是漢隸還是王草(王羲之草書),在今天看來仍不會有多大的過時感與陳舊感。於是乎中國書法的藝術創新,便確立了這樣一種無可爭辯的基本模式:在某家或某帖的基礎上,加上書家自己的一些新意(這新意也大多來自對其他名家或名帖的消化與吸收)。因而要想成為書家,隻要實實在在、真真正正地吃透並學好某家、某帖,然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就“八九不離十”了。這比自己重打鑼鼓另開張地去另搞一套藝術形式,是要簡單成千上萬倍的。而且在我們看來,要想真正地另搞一套,實際上是永遠也不可能成功的。既然如此,所以要在書法藝術方麵有所成就,那最簡便易行、一了百了的辦法,就是從過去的書法傳統中選取一個最適合於自己的樣板來學習。那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