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社會生活文化心理書法藝術(1 / 2)

這種震蕩與裂變所產生的社會、文化效應在當代生活中的反映,是全方位的、深層次的。譬如說,當代書法給人們的突出印象之一是其強烈的反傳統傾向。但稍加思索便會發現,這反傳統也並非當代書法的專利,而是近些年來廣泛流行於整個中國社會的一種普遍思潮。因而,中國書法的反傳統,隻不過是這整個反傳統思潮的一種具體表現形態而已。而這種反傳統思潮的社會、曆史根源,則是現代社會機製對於傳統社會機製的一種挑戰、否定性質。又譬如說,當代書法的審美理想與趣味,旗幟鮮明地鍾情於那種質樸的、純真的、粗獷的、野性的美。這同樣折射著當代社會文化心理的一種共性。從流行歌曲到時尚衣著,大趨勢都是如此。這也是中國社會機製中的現代社會因素急劇增長的結果。這和歐美一些國家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出現過的情況頗為相似。還譬如說,當代書家的個性、自我、表現意識,也堪稱史無前例,是書法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書家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這種意識的社會生活方麵的根源,無疑來自於現代文明的那種注重民主、平等、自由,從而便必定要注重人類個體的自我與個性的社會特征。在現代化的進程上還剛剛起步的當代中國社會,盡管其中的現代成分還相當有限,但因此而在人們的心靈世界之中所喚起的個性、自我意識,已經足以讓人刮目相看了。書法藝術中的個性、自我、表現意識的極大強化亦是一證。隻要我們對當代中國書法的現狀作個大體的分析研究,便不會有什麼懷疑了。

總之在我們看來,社會生活決定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決定藝術形態這一基本美學原理,對於中國書法也是完全適用的。既然如此,那我們的書法研究與書法批評,也就不能隻停留在藝術現象這個表層了,而是要透過這個表層而深入到文化心理和社會生活,這些更為關鍵與本質的層麵上去。在我們看來,迄今為止,我們的書法研究與書法批評大多還是一些僅僅停留於藝術現象表層的“表麵文章”。現在,已經到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而讓我們的書法研究和書法批評向著一個更為誘人的深度與廣度大踏步邁進的時候了。這是我們通向建構真正像樣的書法理論體係的一條必由之路。

無論是當代書法研究領域,還是書法史研究領域,都是這樣。譬如說,人們思考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問題,習慣性地遵循的往往是“以史為鑒”的思維模式,亦即依據前人在繼承和創新問題上所留下的曆史經驗與教訓,來論證今天的繼承和創新問題。當然,不可否認,這種方法也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但若僅僅局限於此,恐怕仍無法使問題得到最終解決。我們知道,一般來說,“以史為鑒”隻能解決要不要繼承和創新的問題,而很難解決具體的繼承與創新形式的問題。這是因為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當代問題,而不是一個曆史問題。任何意義上的繼承與創新,都應該是前無古人的。因而,每一個時代都是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來對待和解決繼承與創新問題的。這種實際需要也就是為這個時代所獨有的那種文化心理的需要,或曰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從文化心理與社會生活的層麵來審視和思考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問題,那我們對問題的理解和把握肯定就要更具有實質性了。這才是解決繼承與創新問題的具體形式的正確途徑。

這種震蕩與裂變所產生的社會、文化效應在當代生活中的反映,是全方位的、深層次的。譬如說,當代書法給人們的突出印象之一是其強烈的反傳統傾向。但稍加思索便會發現,這反傳統也並非當代書法的專利,而是近些年來廣泛流行於整個中國社會的一種普遍思潮。因而,中國書法的反傳統,隻不過是這整個反傳統思潮的一種具體表現形態而已。而這種反傳統思潮的社會、曆史根源,則是現代社會機製對於傳統社會機製的一種挑戰、否定性質。又譬如說,當代書法的審美理想與趣味,旗幟鮮明地鍾情於那種質樸的、純真的、粗獷的、野性的美。這同樣折射著當代社會文化心理的一種共性。從流行歌曲到時尚衣著,大趨勢都是如此。這也是中國社會機製中的現代社會因素急劇增長的結果。這和歐美一些國家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出現過的情況頗為相似。還譬如說,當代書家的個性、自我、表現意識,也堪稱史無前例,是書法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書家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這種意識的社會生活方麵的根源,無疑來自於現代文明的那種注重民主、平等、自由,從而便必定要注重人類個體的自我與個性的社會特征。在現代化的進程上還剛剛起步的當代中國社會,盡管其中的現代成分還相當有限,但因此而在人們的心靈世界之中所喚起的個性、自我意識,已經足以讓人刮目相看了。書法藝術中的個性、自我、表現意識的極大強化亦是一證。隻要我們對當代中國書法的現狀作個大體的分析研究,便不會有什麼懷疑了。